宋丙英+隋英霞
摘要:推進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關鍵是找準改革難點, 政府職能轉變難、人員分流難、鞏固成果難是地方政府機構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地方政府職能權責不一、職能不明的現象依舊存在。本文理論聯系實際,分析研究地方機構改革中面臨的問題和產生的原因,提出了以職能轉變為中樞,精簡人員、簡政放權、理順條塊關系并進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地方政府;機構改革;難點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到目前為止,中國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難以承擔現有的職能總量,很多職能完全可以由市場和社會承擔,但是,問題是社會和市場卻還沒有完全做好承接政府釋放出來的職能的準備。解決能解決的重點問題,統籌和推動轄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就成為中國地方政府履行職能的重點。
一、地方政府改革的問題
(一)各級地方政府關系不和諧,事權關系不協調
地方政府作為我國最廣泛的行政機關,向上承接中央政府的各項政策、指令,向下承擔了幾乎一切的公共事務和管理任務,是我國行政體系運行的載體。我國現行的政府管理模式長期受計劃管理體制的影響,政府還沒有從計劃經濟的束縛中擺脫出來,未能認識到“有限政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縣(市)級政府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管理還過于嚴格,許多事務原本可以交給鄉鎮去管理,而在我國卻由縣(市)級政府包攬。促使各層政府關系的矛盾和摩擦不斷升級。
(二)機構臃腫,人員膨脹
我國的地方機構一般都設有人大、政府和黨委,人員不僅人數眾多而且構成復雜。比如:超編,在編但不在崗,在崗但是不在編,不在編也不在崗。部門的撤銷或合并、職能的調整或取消、權力的轉移或下方,使一些人員的“鐵飯碗”沒有了,這對在過去體制模式、工作方式、組織機構、職責權限條件下得到諸多利益的一些政府官員來說,這種調整是難以接受的。[2]在一些政府官員看來,削權等于減利,不僅觸及個人利益和權力,同時也危及到個人的生存環境,因而他們會通過各種手段和渠道奪回自己失去的東西,這使得“反彈”成為難免的事。
(三)思維短視,素質和能力有待提高
地方政府機關人員在思想作風上部分干部素質不高,作風不踏實。有些公務人員不善于做耐心細致的工作,只顧貪圖享樂,以權謀私,對群眾的利益漠不關心;想問題辦事情不量力而行,無責任感和事業心。許多領導有為官一任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短視行為”。平時工作無建樹,偏偏好大喜功,說空話、大話,做假事,談工作頭頭是道抓落實茫茫無邊。[3]在工作能力上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一些基層干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形式,主要表現為:一是缺乏開拓創新精神。二是缺乏科學管理能力;三是缺乏有效服務能力。服務組織不健全,服務渠道狹隘。
二、深化我國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對策
(一)理順條塊關系和事權關系
首先,要有法律加以明確。常言道“法無授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各部門之間通過立法的形式明確規定各職能部門的法律地位、各自承擔的職責及相互關系,避免相互推諉和互相扯皮。在處理條塊關系上應嚴格執法,杜絕人治現象,提高政府管理的權威和效能。其次,理順條塊之間的權能,深化機構改革,實現政府職能配置優化。[4]條塊的關系可以看作政府管理體系中集權和分權矛的表現,也是政府部門職能與利益關系的外在表現。這就需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解決由利益分化和整合之間不平衡而引發的社會沖突。
(二)精簡機構合理分流人員
第一,機構的設置要少而精。依據“小政府,大服務”精神,可將直接管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職能機構撤銷,將決策、調控、監督職能機構加強,將協調、指導、規劃等職能機構保留。第二,合理核崗定編,因事設崗。在定編定崗時要注意職務結構合理配置,年齡結構優化,同時注意知識結構的調整,逐步達到最佳組合。[5]同時,可以進行人員分流。在進行人員分流時應做到:一是統一考試,擇優上崗。二是制定優惠政策,解除后顧之憂。如可通過興辦經濟實體、脫產培訓、養老保險、房改等優惠政策來補償等。
(三)提高人員隊伍素質
首先要完善考試制度,杜絕靠關系、走后門、走過場的現象,嚴格規定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加強監督,盡可能的減少能力低下素質平庸者進入公務員隊伍。其次,完善人員培訓制度。社會是一個動態的時刻都在不斷變化的,這就要求需要時刻調整培訓內容,使其與政府工作需要和職位要求相適應。制定規范性的學習體制,系統性的學習體系,使培訓穩定有序。最后,強化對行政人員的監督。全面提高監管的水平和質量。
三、結語
“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近一步深化機構改革是突破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和核心,這使得政府改革的使命感和緊迫感進一步加強,政府改革的信心和決心進一步堅定。地方機構改革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政府機構改革必須全盤考慮,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整體思考、上下配置,穩步推進。在新一輪的改革中我們必須要加強黨的領導和基層政權的建設,通過改革和精簡機構,逐步建立廉潔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制。在機構改革中不僅要精簡機構和人員、轉變政府職能,同時要注意依法改革和提高政府公共服務的能力,努力建設成為高效、責任的現代化政府,實現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
【參考文獻】
[1]肖唐鏢.中國鄉村社會的治理與鄉制變遷[J].寧波黨校學報,2002(05):49-54.
[2]廣東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鄉鎮機構改革探索[N].廣東日報,2008.9.1.
[3]中國地方政府體制創新路徑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4]郭濟.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思路和重點[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7.
[5]鄒東升.試論公共服務改革的目標定位[J].理論探索,2005(02):99-101.
作者簡介:宋丙英(1994-),女,山東省鄒城市人,碩士研究生,行政管理專業。
指導老師:隋英霞(1977-),女,吉林省長春市人,中共黨員,副教授,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當代中國政府管理與公務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