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蕊+蒲江江
摘要:筆者試圖從社會心理學的學科視角出發,以社會圖式為理論基礎來描述、解釋藏傳佛教信徒的社會認知結構。藏傳佛教信眾存在著“人間—天道—地獄”信仰三維認知觀念,從馬克思的環境觀出發,可以將藏傳佛教信徒的社會認知圖式分為自然、制度和信仰三大互動的范疇,其中信仰圖式是上述兩大圖式的歸納點與整合形式。信仰圖式主要表現在:無神論意識形態覆蓋下的漢族人群所產生的是物質一元化的單維視角,與藏傳佛教由“人—神—鬼”三維認知模式導致的善惡二極世界觀自然不同,對于同樣的事物必然有異樣的看法,這種心理真實一直支配著他們的日常行為和精神生活。
關鍵詞:藏傳佛教;社會認知;圖式
在佛教的世界觀里,人、鬼、神共同構筑了一個清晰的三維世界,他們分別居住于人間、地獄、極樂世界三維的空間中,就其重要性而言,顯然是兩頭大,中間小,人一旦處于信仰之中,對于這個信仰圖式的認知就是他的全部世界,并不追求科學理性的思維系統。[1]這種三維的符號模型,影響著信仰者的精神格型,進而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
首先從藏傳佛教的經典文本與教義出發,歸納出三維結構的各自內涵。按照藏傳佛教“六道輪回”的說法:人若不能成佛就的在天、人、阿修羅(惡鬼)、牲畜、餓鬼和地獄這六界中不斷輪回,永沒有盡頭,今生也不過是輪回中的一站而已。天、人和阿修羅統稱為“三善趣”;牲畜、惡鬼和地獄統稱為“三惡趣”。人若在“三惡趣”中輪回,那肯定是因為“罪業”的緣故;人倘若能在“三善趣”中輪回,也未必是好事,因為佛教認為生命本是苦難,即使在“三善趣”中輪回,如果犯了“罪業”也會落入“三惡趣”中,因此想要幸福,就得皈依佛門修成正道達到最高的境界——即死后不再受輪回之苦,也就是生死相續的終結之“涅槃”。
一、天道即佛
“天”是永恒的“善”的象征,而佛即為“善”的終極代表、行善的行為楷模,是一切智慧、崇高、美好、道德的化身。正如詹姆斯所說,佛就是真理的開端,也是真理的定論。在藏傳佛教中,人們膜拜的佛主要有:佛(釋迦牟尼佛、燃燈佛、彌勒佛、藥師佛是藏族社會影響較大的佛)、法(對于法的信仰,藏傳佛教信仰的是菩薩)、護法神(馬頭明王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既是本尊佛,又是密宗的大護法神。此外藏傳佛教重要的密宗護法神還有吉祥天女、六臂護法、法王、財神等。他們都屬于三寶中的僧寶)、祖師(藏傳佛教各教派的創立祖師是各信徒心中的圣者,如寧瑪派的蓮花生、噶當派的阿底峽、噶舉派的米拉日巴、薩迦派的“薩迦五祖”、格魯派的宗巴咯等。信徒們通過各種方式來供奉他們,以期望得到他們的引導)、活佛(隨著藏傳佛教的發展而出現的弘佛、引渡眾生的人,他們在藏傳佛教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在信眾的信眾享有很高的聲望)。
在藏區,最具特色的佛當屬活佛。活佛是隨著藏傳佛教的發展而出現的弘佛、引渡眾生的人。
問:你信活佛嗎?平時有什么事請他們?
案主ZQ07(女)
我信活佛。活佛能給我帶來好運。大家都信活佛。
案主ZQ08(男)
我每年要請五個人念經,念經要先請馬爾康的活佛算,根據算的情況才決定念什么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念經。
案主ZQ09(女)
(請人)念經要喇嘛或活佛才行哦。至少要喇嘛或者活佛算了才念經。
案主ZQ10(男)
(父親去世安葬)當時是請活佛來看,活佛覺得適合用土葬,活佛是阿底的,叫因波羅。我們現在有火葬,有土葬,也有天葬,但是比較少。有也是要到甘孜去天葬。我們這里有墳場,自己去看,看上哪里就葬哪里。都要請活佛來看,活佛看了還要念經,大家還要來幫忙。
從以上的訪談中可以了解到,活佛在藏傳佛教中、在信眾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享有很高的聲望。
二、地獄甚苦
“地”則是另外一極“惡”的象征,代表著罪惡與懲罰,是人們所禁忌且極力避免的。“惡”包含一切與“善”對立的的思想與行為,如不顧道德與他人利益、利用各種卑劣手段滿足自己的欲望,過度沉湎于聲色犬馬的感官刺激中,對有情眾生及社會造成危害,違背宗教戒律,等等。佛教認為,犯下惡業者會根據罪惡的程度墜入三惡趣之中,盡受諸多痛苦與折磨,慘不堪言。
藏傳佛教的六道輪回圖生動的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流轉的世界。我們可以看到畫面是一個棕色的面相兇惡的明王抱著一個巨大的輪,大輪從外到里共分為四層。第一層分為十二部分,稱為十二因緣,又叫十二緣起,十二支。十二緣起。實際上歸結為一種認識,即任何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在未獲得解脫之前,均須依據因果律于“三世”、六趣中生死流轉,永無終止;人的貧富貴賤壽夭等差別,以及存在于社會中的不平等全在于十二緣起。第二層是最顯眼的一層,分為六格,也就是六道。在這六格最靠下的一格中,畫的是閻羅王審視著下面眾多受苦難的人,他們被小鬼用種種酷刑折磨著,讓人不禁戰栗,這就是地獄趣。在這一格的左邊一格就是餓鬼趣,地獄趣的右邊一格是畜生趣,阿修羅趣在畜生趣的上面一格。第三層畫有直立的人和帶索倒懸的人,分辨象征著善趣和惡趣。最里面一層畫著鳩、蛇和豬,分別象征著貧、瞋和癡,這是眾生永遠在輪回流轉的根源。在藏傳佛教中,鬼的因素是比較少的,很多信眾對鬼的認識也是在輪回流轉中做了壞事而到了“三惡趣”之中,而非我們所想的鬼就是妖魔邪惡的無處不在的。
三、人間悲觀
“人”處于天與地兩極之間,可上亦可下,是具有可選擇性的,可以通過行善積德、修習佛法成為佛而超脫于輪回,即使成不了佛,至少也能進入“三善趣”,獲得一個好的輪回;也可以選擇盡情釋放各種欲望、做出各種罪惡行徑,最終墮入畜生、惡鬼、地獄道,嘗盡痛苦與折磨。
藏傳佛教就是通過用信仰的三維輪回、善惡的因果報應來維持這個善惡的社會認知機制。今世不報來世報,只要相信了靈魂不朽、靈魂要轉世,那么,每個人對其行為便會有一個預期,預期于“我做了什么樣的事情,會得到什么樣報應”。人們根據這樣一個預期來做事情,于是就演變成了一個人的自主機制,由此,三維輪回觀就變成了藏族社會行為的一個基本的自律機制,人們要對其行為計算成本和收益,即使不怕今生也要怕來世獲得惡報。它讓獎懲預期對行為的控制達到很長時間,超越今生延續到來世。如果套用精神分析術語,天道或可象征“超我”,代表道德與美好的一面,是人之精神追求;地獄或可象征“本我”,代表原欲、罪惡、禁忌的一面;而居中的人道象征著“自我”,通過善惡的分辨及行為的調節,維持著生于人世的心理平衡,通過抑惡揚善為來世尋求一個好的歸屬。
從榮格的精神分析理論出發,“我是誰?我的歸屬何在?”這類原型問題任何人類社會都會以某種形式提出。同時,在大多數社會,其正規的和非正規的解釋體系都在嘗試回答這個問題。而這些答案在遠古時候又通常體現為創世神話的故事,而后被整合稱為宗教信仰。通過講述萬事萬物如何起源,提供了一個自我定位與認知的普遍坐標。通過這個坐標體系,人們就能夠在一個更大的框架里想象自身的存在,而且扮演自身的角色。從馬斯洛的需要層級理論可知,我們在精神上、心理上,以及社會上有一種深層次的需要,那就是要有一種定位感、一種歸屬感,而創世神話正好滿足了這種深層次的需要。正因為它們提供了基本的定位,所以經常被深深整合在最深層的宗教思想里。通過對于“原型問題”的回答,宗教信仰完成了自己宏大的宗教敘事結構和精微的世界解釋體系,而這種虛擬事實的構建在遠古時期無疑極為合理和富有信服力的,因而它普遍占據了早起世界的意識形態領域。
本文認為,藏傳佛教信仰圖式的概括化知識與分類的來源來自于藏傳佛教的經典神圣文本、主要教義和傳說。宗教文本是一種種族集體經驗和集體無意識的存儲庫,它將種族生存發展的經驗整合在教義、禁忌和規則中,在一個民族中世代流傳的少數經典會成為這個民族文化的核心,能夠充分反映該民族典型的認知方式和心理特點。不同的人群從信眾到最為精深的神職人員都是對這種神圣文本或規則的解讀及模仿或追隨。如藏傳佛教從緣起說、六道輪回、因果業報等交易入手,而西北伊斯蘭教則從《古蘭經》出發,西南則是數不清的民間傳說和較為稀少的成文經典。
藏傳佛教信眾的社會認知圖式是在被環境決定的信教民眾的觀念社會中,通過宗教神圣文本和神話傳說中關于“人、神、鬼”的三維描述,結合自身的社會生活事實,逐漸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分類意識,不約而同地將世界分為代表善的絕對彼岸、現實人間和代表惡的絕對彼岸,這就形成了不間斷連續譜層級分類。此岸是一個現實的世俗社會,在人們的觀念中,圣與俗既可以找到分離的理由,也可以找到對接的線索。就是在彼岸,也依然劃分出兩個社會,一個在天上,是為天堂或天國,那里住著神仙、祖靈等天國居民,代表著一切善與美的社會生活圖景;在另一端,則是地獄,那里是鬼怪、妖魔以及一切丑惡靈魂的居所,代表著一切假、丑、惡的社會生活圖景。而人間事理往往被歸因于這兩個虛幻世界。藏傳佛教信仰圖式通過“人、神、鬼”的三維坐標體系,神職人員、信眾各自明白了自身的信仰與社會角色定位。
在“人、神、鬼”三維信仰圖式結構下,藏傳佛教內心形成了對外部世界的一致的心理反映,由從人間到其余兩界的去留問題衍生除了善、惡兩極主題,將信仰規則簡單化為兩極,形成西部族群信仰圖式的“槽道”組成。這樣的信仰圖式,能夠對其日常生活的觀念產生信仰規則的限制,它規定了社會結構的善惡分離,這種自上而下的心理真實一直支配著他們的日常行為和精神生活。
【參考文獻】
[1]陳昌文.圣俗邊緣——西部社會的環境、信仰和行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尕藏才旦.《藏傳佛教文化概覽》[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2:106.
作者簡介:張亞蕊(1990—),女,山東臨沂人,碩士,阿壩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預科部助教,研究方向:社會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