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燁軍++沈霞
中圖分類號:G84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7-000-01
摘 要 在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科學發展觀念逐漸涌現出來,而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為了培養更多的校園足球人才,應在校園足球未來發展中堅守“全面、協調、可持續”培養意識。同時,站在全局角度,審視校園足球發展思路,創造“以人為本”的校園足球活動,讓學生在良好的足球活動氛圍下,養成良好的品質、個性、素質,達到最佳的成長狀態。本文,首先分析了科學發展觀含義。然后,闡述了校園足球的未來發展。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 校園足球 未來發展
傳統校園足球人才培養模式,背離了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使學生逐漸產生厭煩的足球活動訓練心理。為此,為了達到因材施教目的,在校園足球人才培養期間,必須堅守科學發展觀指導思想。同時,在科學發展觀導向下,積極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意識,讓學生參與足球訓練活動,在足球訓練活動中磨練意志,且形成全面性發展,成為社會所需人才。
一、科學發展觀概述
1987年,科學發展觀被提出,并被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滿足后代人需求的發展”。它的引申含義是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而與傳統模式相比,科學發展觀更為注重強調在開發資源的基礎上保護資源潛力,站在長遠角度,協調自然資源的使用,保持資源使用持續性,避免資源短缺問題的凸顯[1]。
因我國是體育強國,所以,為了培養更多的校園體育人才,符合體育強國發展標準,必須踐行科學發展觀。即堅守“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思路,規劃校園足球未來發展方向,并通過數量、質量、時間等校園足球發展要素的宏觀調控,維持校園足球的長期、穩定、持續發展,滿足足球人才培養條件,達到最佳的足球人才培養效果。
二、科學發展觀視角下校園足球未來發展思路
(一)樹立正確教育理念
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為了達到校園足球人才培養目的,應注重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即“要想踢好球,必須先做好人”。同時,在校園足球活動組織過程中重點觀察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尊重他人意識、遵規守則意識等發展情況,并及時指出學生表現出的不良道德行為。讓學生通過良好意識的養成,公平、公正的進行足球比賽,訓練自身足球比賽技能。此外,在校園足球未來發展中,為了打消踢足球只會形成頭腦簡單的錯誤觀念,大力宣傳足球活動益處。如,利于發展體能技巧、利于形成健康的意志品格、利于發展認知能力、利于發展道德品質等等,使得學生正確認識校園足球活動,最終通過足球活動,更好的鍛煉自身全面性發展,成為遵紀守法、懂文明的校園足球人才。
(二)積極探索足球活動組織方法
在校園足球未來發展中,為了更好的踐行科學發展觀,必須積極探索高質量校園足球活動組織方法。即在基本戰術足球訓練活動組織過程中,將接、傳、運、頂、射等作為主要訓練內容,繼而讓學生通過高質量的訓練活動,掌握精準的足球戰術,且在高質量活動驅使下,激發學生足球訓練興趣,使學生趨向于“全面、協調、可持續”方向發展。此外,在校園足球活動探索過程中,為了進一步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科學發展觀,應注重建立分層分級校園足球運動體系。即結合不同學生間年齡、水平等的差異性,分層、分級進行校園足球活動訓練,并在校園足球訓練期間,結合學生體質、人文素質等身心發展規律,組織持續有效的校園足球項目,讓學生在有針對性的足球項目訓練中運動能力、生存知識、個性、品質等均得到培養[2]。另外,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為了達到持續有效的校園足球人才培養目的,應將身心健康發展作為終極培養目標,而校園足球活動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戰略,最終達到可持續性的校園足球人才培養效果。
(三)控制形式足球活動
在科學發展觀指導思想影響下,我國校園足球的未來發展應學會控制形式足球活動。形式足球,是指專門給領導匯報演出的校園足球展示,它不利于對學生終身學習意識的培養,且缺少基本規則。所以,應在校園足球未來發展期間,控制形式足球、儀式足球等活動的組織,讓學生更多的參與正規足球訓練,最終在正規足球訓練中,掌握運動技巧、基本戰術、團隊合作意識等等,形成全面性發展狀態。
即形式足球不利于科學發展觀在校園足球未來發展中的貫穿,所以,應對其活動形式進行控制。
三、結論
綜上可知,科學發展觀作為校園足球未來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關系著校園足球的人才培養效果。因此,為了突破原有專業性訓練形式,在校園足球人才培養時,應重點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并從樹立正確教育觀念、積極探索足球活動組織方法、控制形式足球活動等三個方面入手,踐行科學發展觀指導思想,并由科學發展觀人才培養理念,挖掘學生內在潛力,讓學生成為足球教練員、裁判員、科研人員等全面性人才,提升學生成材率。
參考文獻:
[1] 張輝.我國校園足球未來發展的注意問題——以我國首批校園足球布局城市學校足球發展情況為借鑒[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15(5):24-30.
[2] 張廷安.我國校園足球未來發展中應當確立的科學發展觀[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11(1):10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