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琪
中圖分類號:G83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7-000-01
摘 要 健美操是結合舞蹈之美,音樂之律,體操之健為一體的運動項目,深受廣大青年學生一致好評。健美操內容具有多樣性與開放性,而健美操教學方式偏向單一,仍然采用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教學方式與內容呈現不協調,將會直接影響健美操教學效果。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等方法對安徽省高校健美操教學現狀進行調查,深入了解現行高校健美操教學模式,提出通過虛擬團隊這一學習交流平臺實現團隊成員的知識、經驗與資源的共享,實現教學的動態調整,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完成教學目標的新型教學模式。
關鍵詞 虛擬團隊 高校 健美操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安徽省普通高校非體育專業健美操選項課教學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等,廣泛查閱搜集相關文獻和書籍,對有關“健美操教學”及“虛擬團隊”的著作期刊進行仔細研究分析,為本研究提供文獻基礎。
2.專家訪談法
通過對安徽省內高校專家、學者及論文指導老師請教與咨詢,為本課題的研究拓寬思路。
3.問卷調查法
基于大量的相關文獻和咨詢專家意見,修改后定稿,對健美操選修課的教師及學生就健美操教學現狀進行問卷調查。
4.數理統計法
運用數學統計法,對調查問卷上的各項數據進行統計的科學分析,對回收有效問卷進行可靠性分析,運用統計對數據的百分比進行分類處理。
5.邏輯分析法
以當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研究背景,綜合分析,基于政府視角與教育政策,探討虛擬團隊在高校健美操教學中的應用。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安徽省普通高校健美操選修課教學現狀
以文獻資料為基礎,可以看出健美操項目己經在全國范圍內廣泛的開展,大多數高校均開設了健美操選修課,健美操也越來越受到學生的喜愛。但從目前健美操的課堂教學現狀看,大部分高校的健美操課教學仍然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部分高校在理論課教學中己采用了多媒體等現代化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在教學內容上大多強調技術動作;課程主要以選項課形式,每周2-4課時,理論學習安排較少甚至沒有;使用統一教材,但內容相對落后,有個別學校自編教材,其科學性和教學效果有待于考證。
師資隊伍中健美操教師占體育教師的比例很小,且多為女性,占85%以上;80%以上的健美操教師年齡在35歲以下;大多數健美操教師多為研究生學歷,職稱為助教和講師,職稱結構偏低。
在教學場地及設備方面,供健美操教學的專業場館較少,各種器材缺失,甚至有36%的高校在室外進行健美操課程。
(二)高校健美操引入虛擬團隊的優勢
實現了團隊成員的知識、經驗與資源的共享;以合作為教學核心,以團隊為教學單位,評價方式注重發展性;有利于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促進全面發展。
(三)高校健美操引入虛擬團隊的實施構想
依靠大學城的建立,以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為主的現代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合理利用本校、鄰校以及周圍社區優質體育資源,真正實現資源共享,為迅速改變高校教學現狀提供契機。
改革考核方式,注重過程性評價考核。學習成績評定重視教學評價的教育功能,弱化了評價的鑒別、刷選和選拔功能,側重在學生學習動機,進取精神的培養,把教學內容和完成教學內容的要求合并在一起,對教學內容只提出最低的技術要求,鼓勵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適當提高成績。
開展課余訓練與組織競賽。學生興趣組成虛擬團隊,由教師和隊長指導與組織課余訓練以及定期的團隊內部或團隊間競賽,并積極參與校內外競賽。既有利于檢查健美操學習成果,又有利于健美操學習追求更高的目標。同時除了競技比賽還可組織趣味競賽,增加學習樂趣,不斷添加興趣,使學生更加喜歡健美操運動,良性循環,有益身心。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安徽省高校健美操引入虛擬團隊的影響是有益的,且具有可行性。其開拓了安徽省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學新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安徽省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學師資場地設備壓力;對健美操教師在教學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勵并激發教師在健美操教學及科研方面苦下功夫。
最后對于安徽省普通高校校內及周邊體育資源情況各有不一,存在場地管理、課堂教學與課余訓練競賽存在安全問題,有待于找到更好的規避措施。
(二)建議
1.加強對學生體育骨干的培養
虛擬團隊中教師的角色必不可少,然而學生體育骨干的作用也是缺少不了的。培養學生體育骨干,為熱愛健美操的學生提供了自我提升、自我全面發展的平臺,更加有助于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2.加強安全教育
與此同時帶來了更多的安全隱患,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必須樹立一定的安全保護意識,懂得在學習和訓練時為他人做保護、懂得在安全的時間和安全的場地進行學習與訓練。
參考文獻:
[1] 王寶剛.關于改變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探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4).
[2] 梁勇.“小組化學習模式”在體育新課程中的運用[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09(1).
[3] 許斌.中國大學城體育場館資源管理問題研究——以廣州大學城為例[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9).
[4] 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5] 王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26-32.
[6] 周登高.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8-162.
[7] 張強.“自助式”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
[8] 吳江萍.“引導一激發一創新”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一一湖南大學女生形體課教學模式實踐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9] 張蕾芳.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目標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11.
[10] 龐國斌,王冬凌.合作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