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姚蘭+++譚卉萍
[關鍵詞]中俄高等醫學教育;國際合作;途徑
當前,中俄關系發展迅速,戰略互信持續深化,經貿關系不斷提升,各領域合作日益拓展。在2013年共同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部關于支持中俄同類高校聯盟的諒解備忘錄》。兩國元首在上海共同簽署了《關于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新階段的聯合聲明》,中俄兩國發展進入了全面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維護好、發展好、鞏固好中俄關系是雙方共同的歷史責任。我們不能滿足于現有成果,要始終不渝、堅定不移推動各領域合作不斷取得更大成果。中俄兩國教育類高校聯盟在兩國關系不斷發展和經貿往來的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得以飛速發展。
2013年中俄兩國總理簽署的第十八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中強調,鼓勵中俄高校開展直接合作,建立同類高校聯盟,支持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不斷擴大兩國教育教育領域人員往來規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部關于支持中俄同類高校聯盟的諒解備忘錄》的簽署為中俄大學聯盟建設提供了政策保障。高等醫學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高端,作為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信息網絡技術廣泛應用,使知識的生產和傳播突破了時空界限,技術、人才流動頻繁,要求高等醫學教育資源跨部門、跨區域、跨國界開放共享。在俄羅斯的高等院校里,中國留學生的面孔越來越多,同時,越來越多的俄羅斯學子來到中國實現自己的求學夢想,為彼此雙方的進一步合作提供了更為堅實的基礎。借此機會, 筆者對中俄高等醫學教育合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抓住機遇,深化雙方合作
當今世界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和調整,世界各國共同利益與日俱增,相互依存愈益加深。中俄關系的飛速發展,更為推動中俄高等醫學教育提供了更為寬松的環境和氛圍,推動彼此共贏發展,是我們共同的愿望。我們應探索建立雙邊、多邊的政策協調與信息共享機制,使中俄高等醫學教育部門能夠及時掌握對方的政策變化和最新實踐,最大限度的形成合力,加快中俄高等醫學教育國際化進程。 因此,“中俄醫科大學聯盟”的成立正是實現上述目標的一個很好的載體,成為中俄高等醫學教育之間一個品牌,為雙方教育領域的合作與交流發揮切實有效的作用。中國教育部高度重視“中俄教育類高校聯盟”,在此之前,兩國相關院校已經紛紛“結對子”,相繼成立了“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國東北地區和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大學聯盟”和“中俄經濟類大學聯盟”。中俄醫科大學聯盟的成立將全力服務并推進雙方醫學教育的進一步交流與醫藥科研項目的合作。筆者相信中俄醫科大學聯盟的成立必將在促進中俄兩國醫學教育與科學研究的共同繁榮和發展等方面發揮出更為積極的作用。中俄兩國一百余所醫學院校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平臺,發表真知灼見,共商合作交流大計,為推動中俄高等醫學教育共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二、相互理解,尊重彼此差異
世界各國的高等醫學教育發展階段不同,高等醫學教育的起點、結構、水平不同,我們雙方應該遵循“承認、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則,對雙方高等醫學教育進行聯合研究。一方面加強中俄高等醫學教育體系的兼容性,建立雙方共同認可的質量標準,促進人員流動;一方面通過深入合作,吸取借鑒對方高等醫學教育發展進程中有益的經驗和做法,使高等醫學教育更好地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們彼此在充分發揮各自高等醫學教育比較優勢的同時,更要特別關注在學科交叉領域的深入交流與合作。我們教育主管部門要在切實推進高校間師生交流、學位互認、學分互轉等傳統合作模式發展的同時,更要加強在高校科研合作和新技術的應用等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我們要通過彼此的努力,加深彼此雙方在高等醫學教育國際化方面的合作。
三、加深交流,共同譜寫新篇章
隨著中俄關系快速發展,兩國社會交往日益擴大,人員往來更加密切,教育、文化、衛生等人文領域的合作卓有成效,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傳統友誼更加鞏固。高校聯盟的創新方式,也將改變以往高校間一對一的校際合作模式,進一步整合彼此優勢資源,兩國間共同攜手培養復合型高端人才,進而滿足中俄醫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推動兩國醫學教育往來與人文交流,共同譜寫中俄合作的新篇章。中方建議俄方專家學者多到中國走一走,增進對中國國情的了解,親身感受中國的變化,感受中國改革創新的活力,感受中國人民追求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國正在大力培育符合我們國情和發展道路的核心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我國鼓勵兩國高校交往,增加互派留學生名額,帶動兩國青年交流向縱向推進,讓兩國世代友好的理念扎根兩國人民心里中。
中俄在醫學教育交流與合作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基礎,更有著有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空間,中國教育部愿與俄方同仁共同努力,本著合作、共贏的理念,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增進彼此理解和信任,促進中俄兩國教育交流與合作更上一層樓,為中俄關系的美好明天做出更大貢獻。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