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彧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新理念為我們語文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身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努力做到: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空間,讓學生做到“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語文課堂要煥發生命力,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興趣學習
學生有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我在教學《天鵝的故事》一課時,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樂學”“愛學”的課堂氛圍,上課伊始,我將帶領學生欣賞一組天鵝的圖片,并聲情并茂地說道:“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組天鵝的圖片。看著這些美麗的鳥兒,你的腦海中涌現出了哪些詞語?”以激發學生對天鵝的喜愛之情。緊接著我將話鋒一轉,說道:“可正是大家眼中嬌美、柔弱、純凈、可愛、優雅、高貴的天鵝卻給一位俄羅斯老獵人帶來了巨大的心靈震撼。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章廷樺爺爺一起走進《天鵝的故事》,看看在那優雅的天鵝身上究竟發生了什么。”以此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在此基礎上,揭示課題。這樣的教學,學生就會容易入情入境,展開想像,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調動學生全面展現自我
教師在課堂上巧設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點撥學生的思路,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能產生高質量和高效率。如在教學《天鵝的故事》一課時,揭示課題后,我先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文,把找到的問題答案用直線劃出,不明白的地方用問號標出。自學時要求學生做到邊讀邊想邊動手。通過這樣動手、動口、動腦訓練學生,能促使他們在最大限度里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全方位參與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三、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活躍課堂氣氛。另外,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在無拘無束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如在教學《天鵝的故事》一文時,我問學生:“學了這個故事你從天鵝的身上學到了什么?”大部分學生都回答了勇敢頑強,團結拼搏。可有一個學生卻回答的不同,他說是還可以看出老天鵝身先士卒,勇于獻身的精神。他的回答讓學生們再次展開了討論。最后,我在學生們討論的基礎上作了全面的總結,使他們對課文的寓意有了比較正確的理解。這樣做,保護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張揚。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從應試教學轉變過來,把教學立足點轉移到以讀為主的教學實踐上來。將朗讀訓練貫穿于閱讀教學始終,落實到每個環節,做到學前讀,學中讀,學后讀。在閱讀教學中加強“學前讀,學中讀,學后讀”這不僅使其具有程序簡潔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學生的主體觀在這樣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確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如:我在教學《天鵝的故事》一課時,讓學生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破冰情景反復誦讀,學生們在感悟的基礎上,自編自演了課本劇,他們那逼真的形象、豐富生動的話語、獨特的表演手法,體現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的教學讓學生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得到升華。
五、尊重學生,讓學生在品味成功的喜悅
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仔細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觀察那些學困生的言行。教師應該有一雙善于發現學生“美”的眼睛,留心學生某一方面的優點、亮點,引導他們參與合適的學習,經常作出一些激勵性的評價,發揮他們的特長優勢。例如:“其實你很聰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會很棒。”諸如此類的評價,不但承認了學生的進步,而且強化了學生的進步,并使學生在心理上出感受到進步。由此喜歡上語文老師,也喜歡上語文課。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