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付耀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問題,它必須與學生的知識結構一致和協調,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全面發展,為此,我們就必須遵循和執行一定的原則:
首先,適應性原則。適應性原則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在教學中用該年齡階段的知識去引導學生,不拔苗助長,不過激增高。現在小學奧數比賽非常流行,但是這些奧數競賽,不符合小學生現有學習階段的知識結構范疇,很多題目大大超出他們的知識范圍。這種風尚打擊了一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發出“數學難”的呼聲,從而放棄。當然這樣的學習榜樣值得肯定,但不適宜推廣,以及而后實施,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其次,發展性原則。小學數學主要作用是打基礎,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也促使小學數學具有結合社會實際和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雙重標準。這也要求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知識結構,既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難,要聯系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此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感到有挑戰性,又感覺到好玩和有效果。這樣,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不但能學到一定的知識,又有了繼續學習的欲望和興趣,為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要以根本原則為基礎,以具體措施為方法有針對性地達到教學目標。例如:我們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數學的教學學習環境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課堂教學,二是課外思考和課外作業。而課堂中學生和教師的配合則直接影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與否,進而影響課外思考和課外作業。那么如何讓學生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配合更默契,主動與被動教學轉換更自然呢,對此本人也有著自身的拙見,在這里把日常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措施拿出來與大家討論一下:
首先,課堂中要讓每名學生都積極參與。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以所教知識與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為基礎,設計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模式,讓所有學生參與其中,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和效率。
其次,課堂中要讓不同學生產生不同的成功體驗。每一名學生都有自己對成功的體驗,老師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來區別對待,并根據學生不同學習程度和學習能力因材施教,這樣所有程度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對數學產生興趣,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數學這一學科具有系統性和連續性,所以說,循序漸進、激勵優生和表揚后進生都是可行之策,每一名學生都會體驗到自己的成就感來獲得喜悅之情,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再次,日常教學中要積極表揚和鼓勵。小學生具有年齡小和爭強好勝以及具有強烈的榮譽感特點,所以,在教學的活動中,教師要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和優點來加以表揚。特別是,在學生取得進步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這樣就會使得學生們不斷保持學習興趣。
最后,課堂要豐富起來,趣味性課堂活動要日常化。課堂中要重視直觀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教授小學一年級“加減法”的時候,可以讓同學們自制一些小工具,這樣課堂上玩耍的過程中就學會了知識,同時也使學生學習變得直觀化和簡單化。在日常的教學中,盡量將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入到課堂來,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在中間穿插一些數學知識,并通過模型、實物等教具,配合多媒體等教育設施,形象而又直觀地引導學生去掌握新知識。
在課堂外,應該給予學生創造自由的發展空間。因為小學數學學科本身以理解為主,只要在課堂上真正理解消化了,我們可以適當地減少家庭作業。在如此小的年紀搞題海戰術實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為了保持學生在課堂中的熱情和興趣,盡量不要給學生的課外生活布下陰影。課外作業以質量取勝,適量的人性的家庭作業能夠使學生對數學這一重要學科保持持久的正面的重視。所以我們在給小學生布置數學課外作業時,必須對題量和題型做細致的考察,歸根到底,作業的意義就是為了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而不是作為懲罰學生的硬性指標。
總之,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教師要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使數學教學融入學生的生活當中,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參與數學課堂體驗。教師要在數學教學技能目標的設計上和具體實施教學活動的課堂上,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參與生活體驗為手段,積極營造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生活情境及動手實踐中獲取數學知識,增強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從小學生數學學習心理來看,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被動的吸收過程,而是一個以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重新建構的過程。做中學,玩中學,適合大多數的,將抽象的數學關系轉化為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將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吸收,這樣的方法才能達到我們的教育目標,才真正為小學學生喜歡和需要。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