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蒞舒
【摘要】在初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閱讀和寫作教學是教學的重點環節,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閱讀和寫作教學之間的關系一直都是初中英語教學關注的課題,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對于提高初中英語教學的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讀后寫作任務的設計進行深入的分析,分析對學生進行讀后寫作訓練的意義,并對具體的設計應用進行探討,旨在提高初中學生的英語綜合學習能力,進而提升英語的綜合教學水平。
【關鍵詞】初中英語 閱讀教學 讀后寫作 任務設計
引言
英語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使學生通過教學過程,提升英語理解能力,在英語閱讀教學學習之后設置相應的教學活動,能夠有效的檢驗學生的學習效率,加深學生對于閱讀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使學生能夠通過后繼的教學內容,來實現對所學知識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在閱讀教學環節之后,為學生設計寫作任務安排,能夠最直觀的體現學生的英語綜合學習水平,通過寫作內容的表現能夠反應學生的英語語法、句式的掌握情況,并能夠通過英語寫作思路呈現,體現出學生的英文人文理念,教師能夠通過寫作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反饋,以便于教師制訂相應的教學思路引導策略,促進后期教學活動的開展。
一、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讀后寫作任務訓練的教學意義
英語學習也是一門語言的學習,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閱讀過程和寫作過程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閱讀是進行語言輸入學習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寫作素材進行積累的基礎。閱讀和寫作在語言的學習進程中,本身就是相互依賴的,同時也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以讀促寫,以寫帶讀。寫作過程能夠使閱讀的知識得到升華,實現對其學習思想的再創造過程,對于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具有重要意義。寫作也可帶動學生更有興趣閱讀。在英語閱讀教學之后進行寫作訓練,也是實現英語實踐和應用教學的過程。
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讀后寫作任務設計
1.設計讀后縮寫寫作任務。讀后縮寫是在閱讀教學環節之后比較適行的寫作設計方案之一,同時也是一種比較常規的英文寫作形式。教師可以在進行閱讀教學之后,鼓勵學生對于閱讀教學內容進行縮寫寫作,不要一味的對原文進行拼湊,而是在重點內容都體現的基礎上,對閱讀內容進行濃縮寫作,以加深學生對于閱讀教學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利用英文培養其歸納總結能力,并通過縮寫實現簡要英文表達的訓練。比如教師在進行《The Shirt of a Happy Man》一文的閱讀教學時,教師首先對閱讀內容進行教學,其次需要對文章中出現的重點內容和重點句式進行重點講授,之后便可以讓學生根據教學重點,結合閱讀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縮寫訓練。
2.設計讀后仿寫寫作任務。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環節之后,還可以根據文章的結構特點或者內容特點,設計仿寫寫作訓練任務,讓學生運用自身的英文基礎,參照文章的模式進行自我創作,使學生能夠在仿寫的過程中,對自身的英文基礎進行全面的調動和整合,同時對于英文閱讀教學內容的英文表達形式有更為深入的體會,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寫作結構安排、連貫程度以及語法應用都作出評價,使學生能夠不斷的學習和進步。比如教師在進行《Life is full of the Unexpected》一文的學習之后,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教學內容進行仿寫,組織學生對文章的結構以及表達形式進行回顧,并以此為參照進行自我寫作過程,題材難度適中,學生的可操作性較強,有利于讀后寫作教學過程的開展,同時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
3.設計讀后主題寫作任務。教學改革的推進使得初中學生的英文教材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其形式和內容更加多樣,學生進行閱讀教學的內容題材眾多,貼近生活且實踐性較強。同時教師還會在課外時間為學生安排一些課外閱讀任務,使得學生接觸的閱讀主題更加多元,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豐富的題材組織學生選定寫作主題進行寫作訓練,使學生能夠利用主題拓展自身的寫作思維和創作思路,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們在暢所欲言中應用英語,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英文寫作能力,同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
三、結論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環節之后,進行讀后寫作任務的安排,能夠讓學生對閱讀教學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夠在寫作的過程中實現對自我英語學習基礎的調動和整合,促進個人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進行讀后縮寫寫作任務、讀后仿寫寫作任務、讀后主題寫作任務等多種形式的讀后寫作任務設計,不同的設計方案所要體現的教學目標也不盡相同,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讀后寫作任務訓練中,實現學生英語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等綜合學習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鳳娟.例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讀后寫作任務的設計[J].考試周刊,2015,(50):121-121.
[2]徐慶仰.改革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實現英語課程價值——日照市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課題研究回顧[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16):39-39,41.
[3]嵇存琴.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提高策略分析[J].英語廣場(下旬刊),2015,(9):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