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
【摘要】微課是在國家加大教育投入和教師專業技能提升背景下的一種新形式的課程,它制作方便,使用方便,其重復播放性給學生和家長以及老師都帶來了便捷。那么,將微課這種形式,能否應用到教師的校本教研呢?可否在校本教研中有效的使用微課來提升老師自身呢?通過微課的特殊類型,制作方法以及不同的理念,引入到校本教研當中,可以提升老師的專業素質,也可以使得師生同時受益。
【關鍵詞】微課 校本教研 教師專業成長
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國家對于教育的大力投入,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課堂輔助手段和課外學習手段,在以課改為背景的教育推動下,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將“以學生學會”作為制作微課的前提和基礎,應用在課堂中的微課往往言簡意賅,方便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微課在課堂上發揮其先進作用的同時,在校本教研中,也可以使老師們在專業發展中獲得提高和益處。
一、“知識點解讀型微課”為同學科老師打開了思路
“同課異構”是教研活動中常用的一種方式,通過兩位甚至是幾位老師同上一節課內容的方式,在授課的過程中找到異同點,方便老師們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將微課應用于校本教研,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上解放了老師。同一個知識點,不同的老師在講解過程中有不同的側重點,所用到的方法也是各有千秋。以英語為例,這種知識點解讀的微課尤其實用。本人曾經在八年級制作過“初中英語賓語從句三部曲”系列微課,從連接詞,語序以及時態三個方面來介紹這一個知識點,同樣,還有一位老師也制作了“認識賓語從句”的微課,在教研活動中,通過交換微課,相互對比,找到了各自的長處。本人的三部曲系列,步驟清晰,分塊講解層次分明,舉例得當,但通過在教研活動中的交流,“認識賓語從句”的微課,通過實戰題例,融語法與實踐當中,更加接地氣,如果取長補短,將層次化與實戰試題融合在一起,講練結合,學生就會更加容易學懂這個語法結構,在學習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豐富了微課的制作內容,更好地積累了經驗。
二、不同的制作方法提升了教師的創新意識
微課之所以推廣普及得快,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它的實用性,不拘一格的制作方法更是它的特點。目前的教學微課,主要以電腦軟件制作和手機制作兩種,但這其中卻也包含了很多的創新性。在校本教研活動中,既可以發現許多華而不實,不便學生使用的微課內容,又可以通過交流,得到更多的新方法。在英語教學當中,幫助學生過詞匯關是每個老師所面臨的難題,本人最初通過音頻來督促學生的聽寫。通過朗讀要聽寫的單詞,學生邊聽邊進行默寫,其重復播放的特性,減少了許多的重復勞動。但是在校本教研的交流活動中,發現有的老師方法更加新穎,利用ppt制作的微課完成了單詞的聽寫,有圖有音,方便了學生和家長的辨認和訂正。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又發現有的老師使用手機錄制單詞聽寫的微課,隨時隨地,而且聽寫效果更好。在校本教研活動中,將學習任務分塊分層,由參與教研的老師各自承擔一部分微課,形成總的系列,既可以減小老師的工作量,又可以方便學生的英語學習,可謂一舉兩得。
三、校本教研中的微課,可以促進老師的專業發展
微課也是課,雖然短小,但教學目標,方法和設計一樣都不能少,加之對于多媒體技術的掌握,一節微課誕生的過程,就是老師的一次發展過程,從選知識點開始,思考便一路隨行,目標要明確,方法要得當,設計要周全,每一個環節都是對教師教學藝術的理念的檢測和考驗。更為重要的是,多媒體制作,也要經歷一個由生到會,由會到熟的過程,再通過教研活動的交流與互補長短,時間久了,隨著微課知識和技巧的積累,自己也就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以及多媒體技術等方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在校本教研活動中,有些老師從最初的不感興趣到開始嘗試,通過引入英語課堂,讓學生得到了益處,這樣的成就感一步一步推動著老師繼續去鉆研和學習。從簡單的手機制作技術,到利用電腦軟件合成微課,從簡單的同聲微課制作到復雜的微課配音,老師們在自己微課制作和學生的體驗中總結微課的成敗得失。在英語教學中,微課的形式多種多樣。例如一份試卷的聽力部分,在找不到源文件的前提下,老師們可以利用音頻微課,將聽力材料朗讀好,播放給學生,使得學生通過微課感受到聽力測試的實戰性;在英語寫作方面,老師們可以通過總結范文的形式配以朗讀,使得文字和聲音同時在微課中體現,方面了學生的跟讀和背誦。通過校本教研活動,老師們針對英語課堂教學的微課理念層出不窮,集大家的智慧,使得每個人受益,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專業發展途徑。微課作為一種新生的課堂教學輔助模式,給老師和學生帶來了學習的方便,將其引入到校本教研當中,是原來微課單方面的學生與老師的關系,加入了老師與老師,甚至是老師與專家這樣更為寬泛的關系,在使得學生受益的同時,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同樣得到了保證。
總之,校本教研活動是學校老師發展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將對于微課制作的理念,技巧和推廣使用作為校本教研的課題進行多方面的研究和討論,可以很好的促進教師對于微課的掌握。同時,這種不斷發展和創新的微課理念也使得學生因此而受益,讓教師和學生得到了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孟祥增,劉瑞梅,王廣新.微課設計與制作的理論與實踐[J].遠程教育,2014.
[2]馬巧燕,李鵬飛.創新校本教研模式 探索教研發展新途徑[J]. 吉林教育學院學報,2012.
*蘭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LZ2016_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