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要求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要以生活化為基礎,這樣才能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切實理解書本內容,在學習中學會生活,在生活中加深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打下基礎,做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接班人,實現該課程設置的真正目的。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小學生;生活化;優勢
品德與社會是小學生教學中的必修課程,它是一門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課程。學生通過學習品德與社會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生活能力。正因為這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使枯燥的理論知識生活化,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確立生活化教學目標;發掘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歷,拓展生活化教學資源;針對學生心理特點等特質,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全面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效果。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鼓勵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
現在小學生課業負擔比較重,在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外還會有大量的補習班、興趣班,這些課業已經占去了學生大部分的課余時間,留給他們自由支配的時間少之又少,所以小學生獲取生活知識的途徑主要是書本上的內容以及老師或長輩所傳授的。如今的知識傳播途徑比較廣泛,小學生接受知識文化的途徑也比過去要多,除了學校課堂中老師的教學外,還可以通過家長營造的家庭文化氛圍為學生提供一種品德教育的第二課堂,網絡也作為學生接收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學生獲取知識、感受文化、領悟品德的廣度和深度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深。學生獲取知識之后要讓學生自己主動發現生活的品德,感受生活中的品德,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獲取信息。比如,在品德課中有一節是有關節能環保的,學生對于這個概念的了解如果不走進生活的話,只會停留在什么樣的能源是新興能源,什么樣的能源會造成環境污染,只有一個概念化的認知沒有真實的感悟,但是,如果讓學生走進生活的話,從生活中去認識節能能源,路上的公交車和出租車都是電動的,取代了傳統中的油氣燃料,這些電動汽車不會像傳統汽車那樣排放出污染氣體,從而減少對環境的危害,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這些觀察,去了解、去感受課堂中提高的知識,對于學生掌握知識、感悟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再比如生活中的垃圾問題,也許對于不能亂扔垃圾造成的污染,學生不走進生活的話不會有太多的感受,但是,如果帶領學生走到旅游景點,讓學生看到一些湖邊的垃圾成堆,并且能夠聞到垃圾釋放出來的惡臭,這些會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這些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行動,將生活與品德教育緊緊結合起來,讓學生親自去觀察和體會之后,他們會很好地去踐行。
二、將教學資源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內容,選取教學重點內容,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合理設計教案,組織豐富多彩的課間或課余活動,帶有趣味性的生活化教學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其中,在活動中感悟知識,培養自身的道德品質,提升綜合素質。從教材中發掘最貼近學生生活的資源,把引入學生的生活經歷作為教學資源。例如,當講授關于保護環境的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到學校周圍或郊外進行調查和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了解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影響,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在講授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敬老院去幫助孤寡老人打掃衛生、擦玻璃等,讓學生從小懂得尊老愛幼的光榮傳統。不僅如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結合自身經歷來向學生傳授知識,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堂內容,加強學生與教師的互動。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小學生認識社會、培養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提高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正確理解尤為關鍵。品德和社會生活化教學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效率的重要教學手段,只有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大自然和外部世界,才能夠加強對世界的認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逐漸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信念,保持樂觀的生活狀態,為今后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樊建英.論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情感滲透[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
[2]朱家軍,劉水乓.淺談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J].新課程(中),2011.
[3]楊九俊.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堂診斷[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錢淑杰,黑龍江省大慶市肇州縣第四小學特級教師,高級教師、省“巾幗建功”標兵、模范教師、優秀教育人才、教學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