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鳳云 熊娟
抗病毒藥物不同治療方案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效果探究
莊鳳云 熊娟
目的研究抗病毒藥物不同治療方案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效果。方法150例艾滋病孕產婦作為研究對象, 將所有產婦分成A組、B組及C組, 每組50例。A組產婦給予AZT+3TC+LPV/r藥物聯合進行治療, B組給予AZT+EFV/NVP進行治療, C組未應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 僅給予常規用藥治療。治療結束后, 比較三組產婦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陽性率, 觀察治療過程中產婦出現的不良反應。結果A組的HIV陽性率為2.00%, B組的HIV陽性率為4.00%, C組的HIV陽性率為18.00%, C組的HIV陽性率高于A組、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00%, 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0%, C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4.00%, A組、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A組、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抗病毒藥物不同治療方案預防于艾滋病母嬰傳播, 可有效控制HIV病毒滋生, 阻斷母嬰傳播, 并且臨床效果顯著,安全可靠,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抗病毒藥物治療;艾滋病;母嬰傳播;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于本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50例艾滋病孕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觀察分析, 并按照給予不同的藥物治療方式, 將所有產婦分成A組、B組及C組, 每組50例。A組中已婚36例, 未婚14例;年齡22~40歲, 平均年齡(35.23±4.52)歲;孕周36~39周, 平均孕周(37.14±0.62)周。B組中已婚35例, 未婚15例;年齡23~39歲, 平均年齡(35.89±4.30)歲;孕周37~38周, 平均孕周(37.14±0.29)周。C組中已婚34例, 未婚16例;年齡21~37歲, 平均年齡(35.02±4.68)歲;孕周35~37周, 平均孕周(36.15±1.01)周。三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A組產婦采用AZT+ 3TC+LPV/r藥物聯合進行治療, B組采用AZT+EFV/NVP進行治療, C組則是未應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 具體方法如下。
A組:使用AZT+3TC+LPV/r為治療方案 , 服用藥物的方式為口服, 每天服用300 mg的AZT與150 mg的3TC以及200 mg+50 mg的LPV/r, 2次/d, 藥物使用時間為懷孕14周后開始用藥, 停藥時間為直至產后1周方可停藥。B組:使用AZT+EFV/NVP為治療方案, 服用藥物的方式為口服, 每天服用300 mg的AZT 與600 mg的EFV以及200 mg+50 mg的LPV/r , 服用次數AZT為2次/d, EFV為1次/d。或者前14 d服用200 mg的NVP, 1次/d, 后14 d, 服用200 mg的NVP, 2次/d, 藥物使用時間為懷孕14周后開始用藥, 停藥時間為直至產后6周方可停藥。C組:未應用過任何抗病毒藥物,給予常規用藥治療。
1.3 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 將三組產婦的HIV陽性率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指標進行分析比較。另外注意產婦在治療過程出現貧血、頭暈、皮疹等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H I V陽性率 A組的HIV陽性率為2.00%, B組的HIV陽性率為4.00%, C組的HIV陽性率為18.00%, C組的HIV陽性率高于A組、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良反應發生率 A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00%, 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0%, C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4.00%, A組、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A組、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三組患者出現H I V陽性率比較(n, %)

表2 三組產婦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n(%), %]
艾滋病是在臨床疾病中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傳染病之一,同時其也屬于一種危害性極大的疾病, 艾滋病得病因是由于人類機體感染到艾滋病病毒(HIV病毒)而造成的。HIV是一種具有攻擊性的病毒, 它能破壞人體免疫系統。而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CD4+ T淋巴細胞是其主要攻擊目標[3-6]。由于艾滋病病毒大量破壞該細胞, 使人體免疫功能逐漸減弱并喪失, 從而導致人體易于感染各種疾病, 并可發生惡性腫瘤, 病死率較高[7-10]。在本次研究中使用AZT+3TC+LPV/r與AZT+EFV/NVP這兩種治療方案進行治療, 這兩種治療方式均有效降低病毒載量水平、改善血漿病載下降程度與CD4+ T淋巴細胞水平。兩種治療方式在療效方面均無顯著差異。另外, 結合上文數據, 可知 A組的HIV陽性率為2.00%, B組的HIV陽性率為4.00%, C組的HIV陽性率為18.00%, 相比, C組的HIV陽性率高于A組、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00%, 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0%, C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4.00%, A組、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A組、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進一步證明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 抗病毒藥物不同治療方案預防于艾滋病母嬰傳播, 臨床效果顯著, 安全可靠,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1] 王瓊, 彭軍, 蔡睿, 等.云南省某邊境縣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綜合干預情況評估分析.現代預防醫學, 2011, 38(1):34-36.
[2] 陳蓉, 蘇虹, 劉壽榮, 等.98例抗病毒藥物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臨床分析.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6, 26(22):136-139.
[3] 陳世新, 張捷, 陳蓮, 等.服用抗病毒藥物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應用研究.中國熱帶醫學, 2015, 15(3):356-358.
[4] 冼葉明.抗病毒藥物不同治療方案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分析.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5(7):1514-1515.
[5] 高麗萍, 楊一青, 董有芹, 等.不同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方案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效果分析.中國婦幼衛生雜志, 2015(6): 65-66.
[6] 胡海梅.含三聯抗病毒治療方案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效果研究.昆明醫科大學, 2012.
[7] 孫定勇, 王奇, 樊盼英, 等.不同干預措施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效果研究.中國艾滋病性病, 2016(6):429-432.
[8] 梁家智, 蒲杰, 肖兵.抗病毒藥物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實用婦產科雜志, 2007, 23(5):265-267.
[9] 王前, 王臨虹, 方利文, 等.HIV感染孕產婦應用不同抗病毒藥物方案對母嬰傳播的影響.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3, 24(3): 279-282.
[10] 何寶翠.施甸縣2008-2010年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干預效果分析.中國婦幼衛生雜志, 2012(2):76-7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4.077近幾年來, 艾滋病患者日益增多, 感染率呈直線上升的趨勢, 而女性感染患者也隨之持續增加, 尤其是艾滋病的母嬰傳播。依據相關研究數據顯示, 我國部分高流行區艾滋病母嬰傳播率能夠達到 33%~35%, 而且 90%的嬰兒HIV感染由母嬰傳播獲得, 對母嬰健康造成嚴重危害[1,2]。為了能夠有效抑制HIV病毒滋生, 阻斷母嬰傳播, 本文通過研究抗病毒藥物不同治療方案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效果, 得出如下結論。
2017-04-19]
510000 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