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磊,蔣 琳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救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采用微型外固定架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后人性化康復護理的體會
侯 磊,蔣 琳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救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目的 探討圍手術期對行微型外固定架治療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實施人性化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采用微型外固定架治療患者68例,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觀察組實施圍手術期人性化康復護理,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術后定期隨訪,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康復療效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68例患者全部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0~30個月不等。所有患者均獲得骨性愈合,觀察組在術后康復評分、出院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棄拐時間、等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微型外固定架是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較理想的手術方式。圍手術期實施人性化康復護理干預能有效促進術后肢體功能的恢復,顯著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微創;外固定架;人性化;康復護理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人民平均壽命明顯延長,老年人數量亦逐年增加,股骨粗隆間骨折作為老年人最常見的骨折之一,其發病人數隨著老年人數量的增加日漸增多,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通常選擇外固定架手術治療,老年患者常因合并有骨質疏松、心血管、腎臟、呼吸、內分泌等系統諸多病癥,手術及圍術期風險和難度較大[1],限制了手術的實施。另外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另一威脅是長期臥床可能帶來嚴重的并發癥,給患者身心及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2]。近些年使用微型外固定架方法,該外固定架具有創傷小、并發癥較少、為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老年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法。加上有效的護理,能夠更加有效的促進患者恢復。我科行微型外固定架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68例,其中34例在圍手術期實施個性化康復護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收集2014年5月~2015年8月行微型外固定治療的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老年患者共68例,患者多因行走時不慎跌倒或滑倒,臀部著地引起骨折。將68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4例和對照組34例,其中觀察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61~89歲,平均年齡(77.6±5.32)歲,骨折按照Evans分型:Ⅱ型12例,Ⅲ型9例,Ⅳ型13例;對照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60~89歲,平均年齡(78.6±5.17)歲,骨折按照Evans分型:Ⅱ型14例,Ⅲ型11例,Ⅳ型9例。兩組患者病因、年齡、性別、骨折分型、手術間隔時間、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圍手術期人性化康復護理
1.2.1 入院后心理護理
老年人自理能力、恢復能力較年輕人下降,骨折后因擔心病情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精神緊張等情況,再加之對醫院環境及人員的陌生、手術恐懼等,更加容易出現心理負擔過重,造成情緒低落、灰心喪氣甚至性情變化等,護理人員應針對入院患者的這些心理生理特點,熱情接待患者,以平和、溫柔、耐心的態度向患者介紹醫院情況、責任醫生及護士等,并耐心細致的講解疾病情況、手術的優點、術后恢復等,獲得患者信任及配合,減輕患者思想壓力,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1.2.2 牽引期間護理
老年患者術前常規采用下肢皮牽引術,在牽引期間需嚴密監測有無壓瘡的發生[3],認真仔細的觀察患者局部皮膚情況、膝關節外側有無受壓、有無足下垂發生、牽引帶有無卡壓[4-5]。局部皮膚牽引處、易受壓處可用柔軟物如毛巾、水袋鋪墊。很多患者自以為骨折后宜靜養,絕對制動,這樣很容易造成了患肢皮膚、血運受影響,影響患肢恢復。護理上要注重指導患者術前有計劃的進行股四頭肌等肌群的主動長收縮訓練、足踝的環轉、伸曲運動,同時仔細觀察患側肢體血運、溫度及皮膚狀況,做到早期預防、早期發現、早期處理。
1.2.3 做好術前準備
術前完善相關檢查,如有問題及時和主管醫生商量,作對應處理,如高血壓患者觀察血壓波動情況,及時調整藥物;糖尿病患者糾正血糖,達到手術標準方可手術。指導患者有效咳嗽訓練可有效預防術后墜積性肺炎。指導患者正確使用坐便器,適應性訓練床上大小便。
1.2.4 術后人性化康復鍛煉
(1)早期康復(術后第1周)患者術后6 h麻醉清醒后,交替臥位,指導患者間斷行患肢踝關節及足趾的背伸、跖屈運動,并由責任護士間斷地擠壓與按摩其患肢小腿。術后第1天開始,指導患者行患肢股四頭肌、腘繩肌等長收縮鍛煉,術后第2天由專科護士指導開始做髖、膝關節的被動功能鍛煉,術后第3天,教會患者平臥位屈髖、膝關節運動,根據患者情況逐漸增加屈髖、膝的幅度。
(2)中期康復:術后第2周,專科護士開始指導患者進行主動抬腿訓練,指導患者坐在床上屈伸膝關節,中后期康復(術后第3~4周)主要是引導患者下床活動,指導下床方法,教會家人幫助患者抬起上身,學會雙手扶助行器行走,盡量不負重站立。
(3)后期康復:術后第5周開始指導患者自己扶雙拐行走,逐漸延長行走時間,術后定期到醫院復查X線片。當X線片顯示骨折斷端有部分骨痂時,開始改為單拐適當負重下床行走,當X線片顯示有骨折斷端有大量骨痂形成時,開始棄拐并逐漸開始完全負重行走。
(4)做好出院指導:指導患者及家屬加強飲食營養,堅持功能鍛煉,避免患側臥位,健側臥位時兩腿間夾一軟枕、防止關節僵硬。上樓時先邁健肢,下樓時先邁患肢。建立出院患者登記本,詳細記錄出院患者檔案及聯系方式。定期隨訪,了解患者康復情況,督促患者按時來醫院復查。
(5)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幫助恢復,術后1~2周患者開始功能鍛煉,主要是肌力鍛煉,并協助和指導其家屬對患者進行患肢被動伸屈訓練。出院時告知并指導患者安全有效的自我鍛煉方法,同時告知患者定期復查。
1.3 評價標準
統計兩組患者術后情況,評價標準髖關節 Harris評分[6]:包括疼痛、功能、關節活動范圍、畸形四個方面的評價,以100分為總分進行評價,綜合得分在90~100分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可,70分以下為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都進行隨訪,隨訪時間都為10~30個月。兩組患者手術切口皆為Ⅰ期愈合,獲得骨性愈合。兩組患者術后Harris評分、臥床時間、出院時間、棄拐時間、骨折愈合時間進行比較顯示,觀察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而臥床時間、出院時間、棄拐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在術后Harris評分、臥床時間、出院時間、棄拐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的比較(±s,周)

表1 兩組在術后Harris評分、臥床時間、出院時間、棄拐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的比較(±s,周)
組別 n 臥床時間 出院時間 棄拐時間 骨折愈合時間 Harris評分觀察組 34 4.31±0.24 1.23±0.19 11.53±2.86 20.78±3.87 87.99±4.48對照組 34 6.29±0.27 2.03±0.21 15.12±3.75 25.73±3.76 78.19±3.63 t 1.236 0.984 3.850 4.437 4.520 P<0.05 <0.05 <0.05 <0.05 <0.05
股骨粗隆間骨折多見于中老年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一旦發病,患者即喪失活動能力,需要家人護理,內固定治療及股骨頭置換術需較高的醫療費,住院時間較長,部分農村家庭因經濟困難治不起病。另外,該類型骨折對于老年人較大的威脅是長期臥床可能導致嚴重并發癥,因此,多主張早期行手術固定,并盡早開展功能恢復鍛煉,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及由此引起的病殘率與死亡率。本研究選取的68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老年患者,均采用微型外固定架治療,在可靠固定的基礎上,對部分患者在圍手術期實施全面、系統的人性化康復護理措施,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后棄拐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外固定架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此手術屬于微創手術,手術時間短,不暴露骨折斷端,不破壞骨折端血運;復位方便,固定可靠,手術創傷小,能早期下床活動,無需二次手術等優點,對于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鍛煉關節功能康復很重要,盡早開始進行康復鍛煉,鍛煉時要遵循由小到大、循序漸進的原則,給于正確指導及督促。
綜上所述,經護理干預后,微型外固定架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明顯的縮短了臥床和出院的時間,有效促進術后肢體功能恢復及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使護理質量得到提升,效果顯著,值得臨床運用和推廣。
[1] 程紅巖.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康復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15):1964-1965.
[2] Ricci W M, Spiguel A, McAndrew C, et al. What's new in orthopaedic trauma[J].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American Volume, 2013, 93(18): 1746-1756. DOI: 0.2106/JBJS.N.00289.
[3] 胡江雁,金愛東.髖臼加強環型全髖關節翻修術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3):220-222.
[4] Peleg E, Mosheiff R, Liebergall M, et al. A short plate compression screw with diagonal bolts—a 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performed experimentally and by numerical computation[J]. Clinical Biomechanics, 2006, 21(9): 963-968. DOI: 10.1016/ j.clinbiomech.2006.06.001.
[5] Verettas D A J, Ifantidis P, Chatzipapas C N, et al. Systematic effec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hip fractures: gliding screw-plating vs intramedullary nailing[J]. Injury, 2010,41(3):279-284.DOI: 10.1016/ j.injury,2009,09.012.
[6] Harris WH .Traumatic arthritis of the hip after dislocation and ace‐tabular fracture treatment by mold arthroplasty ;an end‐result study using a method of result evalu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2009,51:737-755.
本文編輯:劉帥帥
R683.42
B
ISSN.2095-8803.2017.07.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