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1),陸游由山陰赴任夔州通判,沿途經過了六路十八州府?!度胧裼洝分杏涊d了陸游每日見聞,且內容涵括面極廣,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去看,涵括了歷史人文地理、歷史經濟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的大量資料,為我們認識南宋長江流域的歷史地理問題提供了許多有益的證據。尤其是陸游在其記載中不僅資料詳實,且注意到了分析各個要素在不同區域之間的差異,注意總結某個要素在特定區域上的特征,尤其是開始探討所觀察到的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原因,而這也才是陸游《入蜀記》的歷史地理學價值的真正所在,也是最值得加以吸收的經驗之處。
【關鍵詞】陸游;入蜀記;歷史地理學;
一、《入蜀記》的歷史人文地理學價值
陸游沿江一路游覽,在《入蜀記》中記載了沿途所見的各地教育文化發展的面貌、官場風俗、民間風俗等構成了一幅獨特的長江流域的風俗畫,對于研究鎮江至夔州段長江流域兩岸的人文地理極具參考價值。
宋代注重文治,學校教育較前代有顯著發展。陸游沿江而上經過的大多數區域在當時仍舊是屬于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高的地區,但是學校教育明顯也已經開始普遍發展,如《入蜀記》卷五中記載枝江附近的沱邕,“有村夫子聚徒教授群童,見船過,皆挾書出現,亦有誦書不輟者”。
其次,則是《入蜀記》中對大量寺廟景觀、宗教祭祀的記載。南宋時,一方面理學與佛、道兩教理論相互闡發,淵源很深,陸游入蜀時便有兩位法師隨行;另一方面,則是民間祭祀和民間俗神信仰的蓬勃發展。陸游生在其時,與佛、道兩教來往密切,入蜀時便有兩位法師隨行。在入蜀途中,陸游在《入蜀記》中記載了不少的寺觀,如峽州甘泉寺,歸州天慶觀。且陸游注意到了地區差異的問題,發現有的地區寺觀興旺,有的地區寺觀卻殘敗不堪,如公安二圣報恩光孝禪寺,“眾舿有維摩刻木像,甚佳,云沙市工人所為也”,香火興旺;而畢家池廣福永固寺“闐然無一人”,歸州報恩寺也“蕭然無僧”。
二、《入蜀記》的歷史經濟地理學價值
從篇章上看,《入蜀記》中的第四卷至第六卷中保存了相當豐富的歷史經濟地理資料,按照資料的豐富性和主要內容去看,又主要集中在歷史農業地理、歷史城市地理與歷史人口地理三個方面。
《入蜀記》中所記載的歷史農業地理資料主要集中在農作物的種植、漁業的記載乃至經濟作物的種植等。從陸游的記載可以發現,南宋時長江流域各地區農作物的種植情況與農業開發情況有著較大的差異。如黃州地區,屬于鄂東低山丘陵,“自離黃,雖行夾,亦皆曠遠,地形漸高,多種菽粟蕎麥之屬”;江漢平原一帶則以水稻種植為主,如如公安縣“井邑亦頗繁富,米斗六七十錢”;而地處江漢平原腹地的沌水兩岸,由于湖澤密布、地勢低洼等原因,農業開發較低,有的地方甚至沒有得到開發,如“九月一日,始入沌?!^新潭,……自是遂無復居人,兩岸皆葭葦彌,謂之百里荒。又無挽路,舟人以小舟引百丈,人夜才行四十五里,泊叢葦中。平時行舟,多于此遇盜?!?;鄂西地區由于山地居多,農業產出較低,如歸州(今秭歸縣歸州鎮),“亦皆沙石犖確之地。
三、《入蜀記》的歷史自然地理學價值
陸游《入蜀記》中記載了相當豐富的長江流域的地貌、氣候、水文資料,從這方面看,《入蜀記》的歷史自然地理學價值便可窺見,且陸游關于地貌、氣候等記載注意區分差異、善于發現差異并記錄下來,使得《入蜀記》的歷史自然地理學價值顯得更為突出。
《入蜀記》中包含有不少有關長江流域地形方面的資料。磯是長江旁岸比較有特色的流水地貌,主要分布于今鄂、贛、皖三省江段。陸游在《入蜀記》中細致觀察過長江兩岸的石磯形態的基礎之上,對它們的各自特征進行了區別性描述。如“過獅子磯,一名佛指磯,蘚壁百尺,青林綠筱,倒生壁間,圖畫有所不及?!杂袛荡?,亦奇峭,然皆非獅子比也”;“(謝家)磯不甚高,而石皆橫裂,如累層甓”。三峽地區的巖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在《入蜀記》中也有反映。如“過下牢關。夾江千峰萬嶂,有竟起者,有獨拔者,有崩欲壓者,有危欲墜者,有橫裂者,有直坼者,有凸者,有洼者,有罅者,奇怪不可盡狀”;“(三游)洞大如三間屋,有一穴通人過,然陰黑峻險尤可畏?!幌屡R溪潭,石壁十余丈,水聲恐人。又一穴,后有壁,可居。針乳歲久,垂地若門,正當穴門”;“(玉虛)洞門小才袤丈,既入,則極大,可容數百人,宏敞壯麗,如入大宮殿中,有石成幢蓋、幡拱、芝草、竹筍、仙人、龍虎、鳥獸之屬,千狀萬態,莫不逼真?!?/p>
注釋:
[1]蔣方:《入蜀記校注》卷五,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0頁。
[2]蔣方:《入蜀記校注》卷六,第200頁,第224頁。
[3]蔣方:《入蜀記校注》卷五,第180頁。
[4]蔣方:《入蜀記校注》卷五,第170頁。
[5]蔣方:《入蜀記校注》卷六,第220頁。
[6]蔣方:《入蜀記校注》卷四,第149頁。
[7]蔣方:《入蜀記校注》卷五,第178頁。
[8]蔣方:《入蜀記校注》卷五,第167頁。
[9]蔣方:《入蜀記校注》卷六,第222頁。
[10]蔣方:《入蜀記校注》卷四,第149頁。
[11]蔣方:《入蜀記校注》卷三,第109頁。
[12]蔣方:《入蜀記校注》卷五,第164頁。
[13]蔣方:《入蜀記校注》卷六,第204頁。
[14]蔣方:《入蜀記校注》卷六,第204頁。
[15]蔣方:《入蜀記校注》卷六,第218頁。
作者簡介:郝家彬,1992年5月,男(漢族),河南焦作人,碩士,主要從事西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