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摘要】《吶喊》這幅寫意作品是以我唐山,四十年前那場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為創作背景。表達出我對當時人民群眾抗震精神的敬佩與感動為感情基礎,通過穩沉的三角構圖,合理的人物布局安排,來表現當時莊嚴,悲慘的氛圍與人們精神意識的頑強。繪畫的過程中運用簡潔且寓意豐富的寫意手法,結合了濃墨法、淡墨法、積累法、破墨法和焦墨法等技法。使畫面的層次感和空間感更為豐富,更有沖擊力,突出了當時震撼、攝人心魄的地震場面,烘托出了整個畫面凄涼、崩潰、震撼的氣氛。
畫面中的前面主要表現的是幾名救援人員和一位母親,是畫面的主體。救援人員正在挽救被壓在石灰板上的孩子,而中間的那位母親正是被壓在石灰板下兒童的母親,她跪在地上,一條手臂向前伸展,另一條手臂支撐著地面,正在焦急呼喊著她孩子的名字。后面是被救的百姓和遇難的尸體,是畫面的次主體。遠處的是被震毀的房屋的建筑。整個畫面的布局安排都是為了凸顯當時人們萬眾一心、團結一致、頑強執著精神狀態和抗震精神,同時也想表達出當時遇難的二十四萬同胞的那種驚慌崩潰的內心。
【關鍵詞】抗震精神;唐山;色染;墨染
一、緒論
中國人物寫意畫這一藝術的形成,是以線描為主要造型手段的一門民族繪畫藝術。它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人物畫的產生早于其他國畫科。在周代即有勸善戒惡的歷史人物壁畫。至戰國秦漢,以歷史現實或神話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動為題材的作品大量涌現。本文旨在研究這幅作品的情懷以及寫意人物畫的主要表現方式。包括鉤線,墨染,色染,著色,罩色,提色等等手法。
二、創作的構想與草圖
這幅作品主要表現的是四十年前的那場浩劫——唐山大地震。因為天災讓唐山這座城市遇到了種種的坎坷與層層的歷練,也是四十年那場地震讓所有的唐山人民陷入了恐慌,但是那場災難除了帶給人們悲慘與崩潰之外,同時也給后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那就是“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這種精神也是唐山人民最終戰勝地震災害,重建家園的力量。我感覺這就是《吶喊》這幅作品的靈感來源和主要原因。
三、創作的整體分析
1.構圖的新意。我認為作者是想創通過本次的作品《吶喊》表達我對唐山人民的緬懷。以及對前來支援唐山的人們的敬佩與感激之情。他們那種舍小家為大家的博愛之舉,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面對與自己毫無關系的陌生人,他們毫不吝嗇自己的鮮血與汗水,甚至不惜自己年輕鮮活的生命。這種精神態度是我們應該發揚光大的,應該一代代傳承下去的,所以為了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的傳承與深化,和對那些堅韌頑強的人們的敬畏。
2.勾線。勾線有兩種方法,一種稱為勾勒法,就是先用淡墨勾出輪廓線,著色后再用重墨或重顏色把主要線條重復勾勒一次,這種方法不怕著色時把原來的線條遮蓋,畫起來較方便另一種稱為勾填法,就是用濃淡墨色把線條勾好的輪廓里面,不可將顏色蓋住墨線,這種方法鉤出來的線條流暢,但填色較費工夫。
3.墨染。為了表現面部和衣褶的凹凸起伏變化,在暗處先分染一次重色。上墨時,更多的采用了濃墨法與淡墨法相結合的辦法,把人物與場景的明暗和虛實的對比關系,準確、快速的表現出來,這個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去觀察和控制整個畫面的統一性以及空間感與層次感,使畫的每一筆的顏色都在明暗虛實的關系中,確保畫面墨色統一和諧,不出現花、亂、臟的墨色。
4.色染。最后一步著色,為了渲染當時震驚、悲涼、凄涼的氣氛,需要刻意減少用色,只在人物的臉部手部等裸露的皮膚上色,上色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顏色明度的變化,前面的人物用比較純的顏色,越到后面的人物顏色的純度越低,使畫面的前后空間關系更為強烈。
四、結論
這幅作品整體的構圖結實穩重,人物動態比例準確。為了調整個畫面空間和豐富前面的人物,使用了積墨法,用濃淡不同的墨,層層積染,最終使畫面墨色分明,推開前后空間,同時加強了人物的神態表情和肢體動作,使變現的人物對象更加的生動、有力量。
這幅《吶喊》的作品可以讓大家對寫意人物畫的學習方法、畫面的把控和對人物的主觀處理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同時,要了解在繪畫的過程中要如何才能把空間表現的舒服,如何靈活的融合國畫的各種繪畫技巧等等。在創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想好作品日常的練習和平時素材的積累特別重要,自己的思想應融于場景人物,融于意境,融于作品,創作過程中應做到“胸中丘壑”,這樣畫畫時才能得心應手。思想與情感是繪畫必備的,作品沒有了思想和情感就像一個人沒有了靈魂一樣,其次還有透視,國畫的透視空間與西方的焦點透視方法不同,國畫的散點透視更應該側重畫面效果的整體性,和構圖布局的合理性、協調性,畫面要有虛實空間。需突出重點,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使畫面沒了畫眼。還有就是學習國畫,學習人物寫意畫,我們不僅僅要畫畫,還應該修心、養氣。更應該注重書畫同源,將書法和國畫同時進行學習和練習,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只有這樣才能使得自己的繪畫之路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張慶洲。唐山警示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錢鋼。唐山大地震。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0
[3]高偉川。中國當代美術名家圖鑒。北京:京華出版社,1995
[4]南海巖。李洪偉。南海巖彩墨寫實人物畫解析。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
[5]李俊。中國畫語言與表達。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