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社區治理是實現有效社會管理的基礎,公民參與是社會主義民主工程建設的基礎。但是公民參與城市社區治理還有很多問題,具體表現在公民參與缺乏法律法規保障、缺少通暢的參與渠道、公民自身的素質也使得公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效果不佳等方面,本文針對上述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以期對公民參與社區治理活動有所幫助。
【關鍵詞】公民參與;城市社區治理
一、城市社區治理的理論基礎
1.城市社區治理的內涵
城市社區治理,是以治理理論為重要原則,以城市社區中的公民、自組織、政府組織等為治理主體,通過對話、協商等方式進行處理社區的公共事務的活動過程。
2.城市社區治理的理論依據
(一)社區治理理論
社區治理理論認為,社區治理的主體包括政府及其派出機構、居民自治組織、志愿者組織、企業以及居民個人等。社區治理是為了擴大社會福利。社區治理的方式主要是民主、參與、合作。社區治理的原則主要是人本原則、民主自治原則、循序漸進和全面協調發展原則等。
(二)公眾參與理論
公眾參與理論涉及參與式民主理論、新公共行政理論等理論,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領域都適用。其中,參與式民主理論興起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一理論主張的是決策應該由那些受到該決策影響的人來參與制定。這一理論強調要使公民最大限度的實現自治,并且范圍應包括社會事務的其他部門。新公眾參與理論則認為政府應與公民共同工作,并以實現社會公正為目標之一。
二、公民參與城市社區治理的問題分析
1.公民參與缺乏法律上的保障
目前國內和社區建設相關的法律和文件大多都是由國務院及民政部制定頒布的,這些政策和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總攬性,但是公民在參與社區治理時需要的是更加細致規范的指導,而我國的相關法律政策正是缺乏對公民參與權利具體的內容或是參與的方式和途徑加規定,同時關于公民參與社區治理時應有的獎勵制度或是對非法的參與方式做出相應的懲罰等方面的規定也十分模糊。
2.公民參與缺少暢通的渠道
參與渠道的不暢通主要表現在社區組織的活動形式比較單一,常常以娛樂文化活動為主,只能吸引特定的居民群體參與,缺少針對不同的人群提供的多樣化的活動。
3.公民自身因素限制參與效果
公民自身的制約因素體現在公民自身的知識儲備有限,尤其是公民對政治知識掌握不足對公民參與產生較強的影響。一方面,現代的公民參與掌握一定的政治知識是行進參與的基本要求,公民在參與城市社區治理時也要運用到基本的政治知識才能對所參與的社區事務有著一定的了解與把握。另一方面,城市社區公共事務的治理也需要具有一定政治參與能力的現代公民參與其中。
三、公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對策分析
1.細化法律法規
城市社區建設在我國經過多年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公民參與相關的基礎制度框架也已形成,但是相關的法律法規還需細化。首先,需要有關部門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時候結合公民的實際參與要求,對社區公民具體的參與活動如參與的內容、參與的途徑和參與的程序等做出具體的規定。其次,制定具有可實施性的社區居委會直選辦法細則也是一種有效的途徑。因為公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權利主要也是通過參與社區選舉活動實現的。
2.拓寬參與渠道
在社區治理的進程中,多半的居民在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尋求社區居委會的幫助。因此,要提高對居委會工作成員的資格考核制度,提高居委會的服務水平;同時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和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相關的保障制度,建立起優良的教育培訓體系和激勵機制。最后,在網絡日益發達的今天,需要注重對網絡平臺的建設。
3.提高公民素養
提高公民的素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可支持鼓勵公民學習,通過社區宣傳欄、圖書館等設施在全社區內形成讀書學習的氛圍,提升公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書寫能力,從而贏得更多的支持。最后,公民通過不斷的參與治理實踐,可使自己懂得如何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并且懂得在何種情況下如何理性的選擇這些方法,如通過輿論影響、集體行動和游說等方式參與社區治理。
四、小結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社區治理需要妥善進行安排,加強法律法規建設,拓寬公民參與渠道,提升公民素質迫在眉睫。當然,城市社區治理公民參與困境的化解并不能一蹴而就,在化解老問題的同時,也要解決產生的新問題。培養民主和公民精神是一項長期性的任務公民意識的改變會帶來行為的改變,因此要積極培養民主和公民精神。
【參考文獻】
[1]薛曉東,王靈垚,刑浩然。城市社區治理中公民參與的困境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7(4)。
[2]劉露。城市社區環境治理中的居民參與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7。
[3]涂明麗。我國城市社區治理中公民參與問題研究[D]。南京工業大學,2015。
作者簡介:許家(1992。12-),女,漢族,河南鄧州人,碩士,西南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研究方向: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