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菁+張振寬+王珊+羿陽
【摘要】作為城市中大量存在卻又一成不變的元素,公交車候車亭如今因為存在的必要性而備受爭議。因此,本文旨在探討公交站為大眾提供服務的單一性問題和形式結構的美觀性問題,以此鼓勵市民乘坐公交車。
【關鍵詞】景觀設計;車站改造;候車亭
一、項目背景
本項目意在尋求通過強調自然、藝術和設計的重要性來促進城市空間增值的新創想和提案。項目標語“不只是等候公交車”,旨在反思那些當代能夠幫助促進候車空間互動性、詩意性、重要性、合理性的方式:從單一的實用主義到更加多元化的公共汽車站附屬空間。
1.場地分析。本次改造的選址位于蒙特利爾市凱迪拉克街東北角,車站后有商業建筑及居住用地,東南側與西南側的馬路對面為地鐵站,附近以商業用地和居住用地為主,人流量較大,需考慮交通問題,并擴大候車區范圍;西南側人行道旁設置有自行車停放處,因此需考慮自行車與行人的路線分離;公交站與道路中隔著一條人行道,容易在高峰期上下車時為行人帶來不便;車站附近草地上有一條人為踩出的小路,說明原本的人行道設計并不符合人群的使用需求,設計時要重新考慮道路設置。
2.氣候分析。蒙特利爾雖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域,但同時也在幾個氣候區的交際處,因此天氣變化多樣。這里降水豐富,平均每年冬天降雪量為2。14米,平均年降雨量為897毫米。春秋兩季月降雨量在55到94毫米之間,也有少量降雪。一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日平均氣溫為-10。4℃,平均最低溫度達到-14。9℃,體感溫度更低。最熱的月份是七月,日平均溫度為20。9℃,日平均最高溫度為26。3℃,中高濕度的氣候在夏天很常見。因此,解決房頂積雪問題,保暖遮蔭問題及積雪問題成為本次設計環境方面主要解決的問題。
二、設計分析
設計主題上,結合當地文化,將有名的歷史事件“靜靜的革命”定為本次設計的核心主題。建筑的形式結構主要由“腳手架”變化而來,白色給人“靜靜的”感覺,而外部突出的尖刺則著重表現“革命”的含義。
形式結構方面,外部采用鋼架結構設計,堅固且穩定;內部采用保溫玻璃圍合出室內空間,保證冬天室內的溫暖;室內的綠樹在美化空間環境的同時起到遮蔭的作用,暗喻自然對人類的庇護,呼應環保主旨;頂棚采用階梯式不規則設計,視覺不易察覺的2°的傾斜角能有效解決頂棚的積水并緩解積雪過厚的問題;地面整體用防腐木做鋪裝,防滑同時弱化鋼架結構帶來冰冷感。
服務方面,依據周圍使用環境設置三個入口分散人流,并適當解決舒適度問題;電子交互屏、彩色串珠及報刊雜志的設置為車站增添了趣味性;公交報站系統為乘客提供車輛信息,減免乘客在等車時產生的焦慮感;公交簽到系統的設計一方面鼓勵市民乘坐公交車,同時也激活了公交車站附近的開放空間;交通流線更是設計了新的路線以解決乘客上下車時行人的通行問題。
三、對社區的指導、建議
1.車站內設置有大量座椅為乘客提供方便;
2.車站內設置有電子交互屏,方便乘客隨時查詢最便利的路線;
3.電子交互屏也提供一些小型游戲來娛樂年輕的乘客,以此減免乘客在候車時產生的煩躁情緒
4.車站內設置有公交報站系統,乘客不用擔心會錯過公交;
5.車站的公交簽到系統:乘客在等候公交的同時,通過公交簽到系統為自己簽到,一定期間內乘車次數達到一定值的乘客給予紀念獎勵;
6.車站整體分為室內候車區和室外候車區,根據天氣可自由選擇喜歡的候車區域;
7.室內候車區在相同的季節不同的座位也會有不同的感覺;
8.室內有掏空的小方格區域,使用者可將自己想要推薦給大家的書放入方格內,并隨意閱讀方格內的任意書籍,以此作為小型的交換書架來使用;
四、公交車站改造建議
1.保暖遮蔭問題。蒙特利爾的氣候決定了在長時間停留的地方設置封閉空間要比開敞式空間好得多
2、就近原則。道路設置要滿足人群的使用需要,適當采取就近原則
3、車站與人的互動性。簡單的車站設計只提供基礎設施是不夠的,適當增加一些互動方式更有利于鼓勵市民乘坐公交車
4、候車亭的體量、功能與外觀的改進。合理、美觀、舒適的車站設計滿足城市的發展需求
5、簽到系統。本次車站設計的核心系統是簽到系統,可實施性強。乘客在等候公交的同時,通過公交簽到系統為自己簽到,一定期間內乘車次數達到一定值的乘客給予紀念獎勵,以此鼓勵市民乘坐公交車。
【參考文獻】
[1]諾曼(美),梅瓊譯。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
[2]Frederick Steiner。生命的景觀—景觀規劃的生態學途徑(第二版)[M]。周年興、李小凌、俞孔堅等釋。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3]約翰。O。西蒙茲。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第三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