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琦
【摘要】隨著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互聯網+”的新型理念,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互聯網與廣播媒介的深度融合,使得網絡直播成為全民娛樂的方式,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廣播直播的創新發展。與此同時,傳統廣播直播的地位受到了新型直播方式的沖擊。傳統廣播如何在“互聯網+”的時代創新發展,其與網絡直播的融合成為重要的方式。
【關鍵詞】網絡直播;傳統廣播;融合
廣播作為人類收集信息與傳播信息的重要手段,具有傳播速度快、受眾廣泛、情緒感染力強、功能多樣等特點。在時代不斷進步的同時,廣播直播的信息優勢、成本優勢與技術優勢也逐漸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即使是網絡直播與電視直播也無法完全取代廣播直播的地位。但網絡直播突破傳統廣播直播的視覺維度,讓明星效應與網紅模式成為網絡直播的核心主體,為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感覺。
一、網絡視頻直播的變革與發展
21世紀作為一個信息化時代,全民進入了互聯網+的生活中,互聯網與廣播直播也進行了深度融合。據統計,2010年我國在網絡上共直播了404套節目[1]。由此可見,網絡直播的普及速度之快,應用范圍之廣,具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與空間。而網絡視頻直播的興起也催生了一批視頻直播軟件和網絡紅人,產業經濟學中也新添進了網紅經濟學專業。全民娛樂的風向標也隨之發生了改變。通過網絡視頻直播,可以清晰直觀的實時欣賞視頻中的主持人的才藝表演。一些網紅會憑借網絡視頻直播的快捷與粉絲經濟,來推廣自己的產品。另一種滋生的產業,網絡視頻直播企業,通過運用網紅經濟與粉絲經濟來賺取利潤。這是現階段網絡視頻直播所體現得最為突出的三個方面。我們可以發現,網絡視頻直播并非旨在對新聞信息的制造與傳遞,就是大眾單純地追求感官與娛樂的一種享受方式。因此在這種感官與娛樂至上的目的下,也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比如淫穢色情的才藝表演等,污染了社會風氣,影響了青少年群體的身心健康。這也同樣使得網絡視頻直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網絡視頻直播在廣播中的不足之處
1.脆弱性。由于網絡視頻直播與廣播新聞直播的技術應用不同,網絡視頻直播主要應用的是電信通訊技術,而廣播直播運用的是FM、AM技術。其中電信通訊技術還未完全成熟,因此穩定性不足。因此只有在良好的氣候環境與技術條件下,才能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但是一旦因為某些因素的干擾,其通訊技術的脆弱性也讓受眾轉而選擇更加穩定的媒介工具。
2.深度不足與易逝性。網絡新聞直播往往會提高新聞的可視性與時效性,會在較短的時間內,為受眾簡單介紹新聞的時間、地點、事件。但是依然無法做到傳統媒體的深度剖析,如廣播媒體中,中國之聲的央廣評論節目,會針對不同類型新聞事件配備相關專業評論員深度剖析新聞發生的原因、過程與影響。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直播中,新聞具有時效性,如果沒有更深的新聞調查和后續報道,依然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海量的網絡信息中消逝,存在易逝性的特點。
三、網絡直播與傳統廣播直播的彌合
1.傳統廣播搭載網絡音頻直播。近兩年,多家音頻平臺推出聲音直播功能,比如由上海東方廣播開發的阿基米德FM,推出“播菜直播”。傳統廣播節目主持人在電臺直播間主持節目時,同時開啟播菜直播,與電臺聽眾和網絡聽眾同時互動。當主持人打開播菜直播,阿基米德用戶會在正在直播區域看到提示,已關注主播的用戶可以接收該主持人的直播推送提示。阿基米德用戶已經覆蓋了全國所有省市及全球96個國家和地區,并與上海、湖北、貴州、江西、遼寧等多家全國有影響力的省市級廣播電臺簽署合作協議。因此,傳統廣播結合該種網絡音頻直播,可以低成本收獲更多來自全國甚至全球各地的聽眾,不再局限于本地。
傳統廣播主持人與記者外出采訪是獲取廣播節目素材的重要途徑,通過網絡音頻平臺也能夠令采訪活動獲得更多關注度。如,在大型活動采訪中,搭載音頻平臺,將現場圖片文字加上共同標簽即時上傳至本電臺專區,并能將現場音頻采訪內容實時上傳,平臺會通過對標簽識別將內容抓圖集結至H5頁面,形成系統的主題頁面。通過廣播主持人在電臺直播中向聽眾引導收看收聽主題活動的更多內容,作為廣播直播的補充。而在音頻平臺主題頁面中,引導受眾收聽具體廣播電臺頻率了解更多精彩直播內容。2016年,在貴州舉行的“2016國際山地旅游暨戶外運動大會”、“苗鄉侗寨情·百家電臺大型采風”等活動中,貴州各家廣播媒體就通過這種廣播直播與網絡音頻直播結合的方式多角度進行了報道。
2.網絡視頻直播給廣播加上視覺效果。網絡視頻直播的推廣與應用能夠極大程度上彌補傳統廣播直播的缺陷,降低直播的成本與技術支持,提供更快捷與方便的直播方式,能夠打破時間用戶空間的限制[2]。運用網絡視頻直播,隨時隨地完成新聞的報道。網絡視頻直播也更加讓傳統廣播的維度可視化與多樣化。通過手機APP上的視頻直播畫面,讓受眾在接收到新聞直播的基礎上,還能真實感受到新聞現場的真實感,從而提高了受眾情感與思想上的共鳴與參與度。同時媒介之間的相互融合可以有效將功能之間的阻礙與轉換壁壘打破[3]。特別是在復雜的非直播間環境下的新聞直播中,主持人可以拿一根自拍桿完成新聞的直播,從而提高了信息傳遞與播報的效率。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全國各家旅游廣播都困惑于如何僅僅用聲音這個單一媒介,向聽眾傳遞美景。如今通過與網絡視頻直播的結合,廣播直播間中的主持人在用語言描述了景區景點的概況或旅游大會的盛況之后,可以引導聽眾開啟與該廣播媒體相關的視頻端,更加直觀地了解廣播直播中的畫面內容,做到聲畫結合。
3.主持人在網絡直播中對于自身影響力的積極應用。在網絡視頻直播的引領下,使得廣播主持人從“幕后”走向幕前,因為傳統的廣播直播,受眾是通過辨別主持人的聲音來選擇直播的內容,對于主持人的形象是無從得知的。而網絡視頻直播中,受眾可以清晰看到主持人實時動作、表情,主持人作為網絡視頻直播的主體,提高了網絡視頻直播的認同度與辨識度。受眾可以依據喜歡的主持人來選擇直播進行觀看。
傳統廣播主持人作為把握社會主要精神與文化和社會新聞輿論導向的主體,能夠凈化網絡視頻直播環境。具有專業素養的主持人在網絡視頻直播中帶給受眾全新的實時交流感、親切感與互動感。這也在不斷促進主持人的使命感、責任感與曝光率,更好地創新新聞工作的方式與內容。
2017年2月24日,陜西廣播電視臺舉行了“青春直播”上線發布會,2017年2月24日,陜西廣播電視臺舉行了“青春直播”上線發布會,與社會直播平臺最大的區別是,這個平臺上的網紅都是廣電明星。名主持人、名記者、名編輯通過手機,直播自己原生態的生活,展現真、善、美,并用豐富多彩、新鮮好玩的互動形式與網友交流,通過社交直播平臺這種最接地氣兒的方式來在新媒體傳播戰場上建立傳統媒體新的根據地。
4.獲得更廣闊的市場與受眾群體。中國地域遼闊,廣播的覆蓋范圍十分廣泛,市場與受眾群體也是非常多的。據調查統計顯示,我國在2015年的網絡直播平臺數量已經高達200余家,而注冊網絡直播平臺的用戶也已達到了2億[4]。以三四線城市的人口居多。而一線城市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白領階層參與度較低。因此這一群體可以被作為未來可開發的巨大的資源寶庫。互聯網視頻直播的受眾數量明顯多于廣播新聞直播。
結束語
網絡直播為傳統廣播帶去了巨大的沖擊與影響,并進一步為廣播直播提供了新技術、新平臺與新傳播方式。如果能夠將互聯網與傳統廣播直播完美融合在一起,就可以打破技術壁壘,健全新型互聯網+廣播直播體系。
【參考文獻】
[1]陳建飛。網絡直播時代,電視媒體的流程再造與模式革新[J]。中國記者,2016,11:113-115。
[2]付玲。網絡直播與廣播的融合[J]。西部廣播電視,2016,21:93。
[3]蘇俊斌。理解網絡直播——歷史趨勢、媒介特性及其啟示[J]。青年記者,2016,34:22-23。
[4]趙曙光。從“廣播網絡化”到“網絡化廣播”:廣播媒體的數字化轉型[J]。傳媒,2014,11:45-47。
[5]葛成立,金浩。廣播電視互聯網站音視頻直、點播系統的構建[J]。影視制作,2012,11: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