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淺析了波普藝術發展的大致軌跡,從西方和中國波普藝術發展的特色展開論述。一方面介紹波普的來源,代表藝術家和作品特色。其在英國的誕生、在美國繁榮的背景原因。另一方面,從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分析中國波普藝術的發展的特色。在這在這些基礎上分析波普藝術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關鍵詞】波普藝術;大眾藝術
一、西方波普藝術的起源與特色
波普藝術又稱為流行藝術或者新寫實主義,20世紀50年代初起源于英國,50年代中期在美國達到鼎盛,隨后逐漸波及到世界各地,成為全球性的藝術現象。波普藝術家們通過對大眾傳媒、消費主義以及具體形象等的關注,結合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特色,創作大膽而發人深思的圖像,激發人們思考社會、政治環境的發展和藝術之間的相互影響。波普藝術代表著一種流行文化,探索和發現大眾文化與藝術之間的聯系,在美國現代物質文明的影響下而產生的國際性藝術運動,社會上流的形象或戲劇中的偶然事件常常作為波普藝術的表現內容,并且繪畫、音樂、雕塑、建筑、詩歌、電影等都可以作為波普藝術的表現形式。
二戰結束以后,美國經濟、政治、文化急速膨脹,波普藝術家嘗試使用現成的圖形物體反應當時工業化和商業化特征的社會風貌,表達我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物和流行文化。波普藝術試圖打破抽象藝術形態并轉向符號,商標等具象的大眾文化主題,直接借用產生于商業社會的文化符號,從而升華出藝術的主題。它的出現不但破壞了藝術一貫遵循的高雅與低俗之分,還使藝術創作的走向發生了質的變化。波普藝術從大眾中來,又通過藝術家的創作反映時代的問題與現狀,同時波普藝術作品也帶有一些諷刺意味,是市儈貪婪本性的延伸。早期波普藝術大量使用廉價、廢棄材料進行藝術創作,導致作品無法長期保存。波普藝術既可以是底層藝術的前身,也可以說是底層藝術的后世。
1956年,英國波普藝術家理查德·漢密爾頓在“此即明日”畫展中的一副拼貼畫《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是波普藝術的經典之作。藝術家拼貼的場景皆是我們生活中熟悉的各種生活用品照片拼貼而成,雜志里剪下的肌肉發達的半裸男人,手里拿著像網球拍般巨大的棒棒糖上面寫著POP,在漢語中一般地音譯為“波普”,為整幅畫做出了解釋。畫面中表現手段是現成品,主題上反映了社會上大眾消費的文化。看起來詼諧風趣、惡搞,卻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應,對傳統藝術的反叛。
在波普藝術中,最有影響和最具代表性的美國畫家安迪·沃霍爾,他是美國波普藝術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和發起人,1962年他因展出坎貝爾湯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聞名于藝術圈。他把那些取自大眾傳媒的圖像,如坎貝爾湯罐、瑪麗蓮·夢露頭像等,作為基本元素一排一排地在畫面上重復排列,形象進行批量復制,給畫面增添了一種獨特的呆板、千篇一律效果。沃霍爾用無數的復制品來取代原作的地位,他的作品全是復制品,也全是原創作品。在它的波普作品中有意地消除個性與感情的色彩,不動聲色地把再平凡不過的形象羅列出來。畫中特有的那種單調、乏味、無聊和重復,所表達的是某種冷漠、空虛、孤獨和迷離的感覺,表現了在當代快速發展的商業文明社會中人們內心感情的匱乏。
二、中國波普藝術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波普藝術經歷的一個復雜而多元的發展過程,波普藝術在20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并最終在20世紀90年代初形成了一股重要且獨特的藝術潮流,波普藝術作為一種風格樣式被藝術家門廣泛的借鑒、利用,給中國藝術界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和啟示。分析中國波普藝術必須結合中國波普藝術生成的特殊社會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中國早期的波普藝術家更重視和強調對各種具有政治含義符號和歷史記憶的運用,以此表達對社會的思考和自己的藝術主張。我們將這一類波普藝術作品成為“紅色波普”藝術。
當代藝術家王廣義是“紅色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藝術作品中存在著大量我們都熟悉的文革時期各種標語、傳單各種圖示、大字報、樣板戲“紅光亮”、“高大全”的圖像符號,與當時市場上流行的可口可樂、化妝品圖像并置,竭盡所能的剔除作品中的繪畫性。在平面化的畫面背景上,采用鮮艷的色彩、平涂的手法將各色各樣的現實圖像并置起來與商業性廣告的屬性同構。
三、波普藝術對現代藝術的影響
波普藝術特殊和魅力之處在于它對于流行、時尚以及我們日常生活有著相當緊密的聯系。當代我們的服裝設計、平面設計、室內設計、建筑設計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從波普藝術中汲取靈感,或者直接拿來現成的視覺元素進行表達。波普藝術遍及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波普風格生活用品、裝飾品比比皆是,如青年人喜愛的古怪家具、波普音樂、流行服裝等等,波普藝術使我們從傳統解放出來,影響了現代設計,強調獨特與新奇感,并與生活和商業緊密相連,追求大眾化的通俗趣味。
波普藝術是大眾藝術、流行藝術,是對傳統架上繪畫的反叛,在觀念上顛覆了舊有的傳統思維方式。應用大量的現代科技傳播手段,進行快速高效的傳播。反應客觀現實,又不受傳統束縛。試圖打破生活與藝術的界限,使藝術朝著一個截然不同的方向轉變,在當代藝術發展道路上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
作者簡介:姓名:王小文(1993。11~),性別;女,籍貫:湖北省宜昌市,單位學校:大連工業大學,學歷:研究生(2016級)研究方向: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