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民法典編纂的大背景下,民事活動中的許多熱點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關于未成年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年齡。現今社會發展迅速,經濟發展水平日益提高,人民交往活動日益復雜,界定合適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年齡具有重要價值。本文擬從生物學、心理學、教育學、立法目的四個方面來闡釋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降低到八歲的合理性。
【關鍵詞】智力;行為能力;教育;立法目的
一、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降低為八歲的合理性
1.生物學
人的身體形態是人的生理發展重要指標之一,其指身體及其各部位的生長和發育情況,主要包括身高、體重等身體各方面。從出生到成人,每個人的身體發展都經歷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地發展過程。
八歲的兒童身體形態發生較大的變化,身體結構較為成熟,個體體質不斷增強,可謂是一個“小大人”。在這個年齡階段,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其已具備一定的民事行為能力,能夠獨立從事相應的民事活動。
2.心理學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中將7到12歲描述為具體運算階段。在這階段的未成年人,他們能夠按照邏輯法則推理心中的疑惑,逐漸學會從別人的視角去看問題,接受別人的意見,修正自己的看法。八歲的未成年人感受力與觀察力進一步發展,認知、判斷、控制能力達到新的水平。
從個體發展來看,兒童在與成人交往過程中通過語言符號系統,在低級的心理機能的基礎上形成各種新質的心理機能,在與他人的交流與接觸中不斷地提高自我認知,從而形成獨立的思維,養成獨特的認識世界的方法。
3.教育學
幼兒園招收3至6歲的幼兒,對他們進行啟蒙教育,使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從而為小學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國現行的初等教育,招收七歲兒童入學,有條件的地區逐步實行6歲兒童入學。此時按照最低年齡的七歲,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年齡定為8歲顯然是較為合理的。
學校不僅是傳授科學文化知識,促進兒童形成和發展人格特征的地方,更是發展學生智力、對孩子進行道德品質熏陶的場所。每位學生通過學校潛移默化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與實踐能力。八歲的未成年人已經開始接受系統的學校教育,具備學習的能力,在認知和意向方面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他們開始建立自己的邏輯框架,具備相應的實踐能力,能夠對自己的行為做出一個獨立的判斷。
4.立法目的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現今兒童的智力水平與發育情況都遠遠的高于以前同階段的水平,正是基于這樣一個環境背景下,民法總則才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從十歲下降到八歲。這樣的格局設置,一方面顧及偏遠鄉村地區兒童的智力水平相較城市孩子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又考慮到我國未成年人整體的發展水平,從而做到整體與個別的有機統一。
社會決定法律,法律適應社會,法律的價值在于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在當下,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法律不可能一成不變,如何使法律更好地契合社會的發展是每位法律人所深思的問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年齡降低為八歲,符合了現今社會發展的要求;推動市場化經濟的發展;彰顯了民法“意思自治”的價值理念;加快了世界化的進程。其可謂是一個完美的舉措。
二、總結
綜上,從生物學角度,我們可以看出八歲的未成年人體質不斷增強,身體形態發生較大變化。從心理學角度,八歲的未成年人心理發展逐漸成熟,認知、思維、判斷、感受能力不斷提升。從教育學角度,八歲的未成年人已經步入校園,開始系統的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有了較快提高。最后從立法目的的角度看,法律應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滿足大眾的需要,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降低為八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作者簡介:徐秋玉(1995-),女,漢族,河南羅山人,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
指導教師:張艾清,貴州貴陽人,貴州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