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要】檢察權是檢察機關對相對方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執行行政命令,決定的情況進行檢查、了解、監督的權力。隨著我國司法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檢察權的性質也逐漸成為了熱門話題。關于檢察權的性質,目前我國學界主要包括司法權說、行政權說、雙重屬性說、法律監督說這五種學說。本文對上述學說簡略闡述,并試圖充分論證國家監察委員會設立之后檢察權的性質由法律監督權向雙重屬性說轉變。
【關鍵詞】國家監察委員會;檢察權性質
一、問題之提出
中紀委監察部于2016年11月7日發布消息,部署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設立各級監察委員會,作為行使國家監察職能的專責機關。根據《方案》精神,有可能會將原有的監察部門同檢察院反貪部門的功能合并進入監察委員會。而《人民檢察院偵查貪污賄賂罪案件工作細則》中規定了針對貪污、賄賂、挪用公款等犯罪檢察院可以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就意味著原本歸屬于檢察權的對貪污賄賂等經濟犯罪偵查轉移國家監察委員會,這便會對檢察權性質的變動產生一定影響。
二、我國學界對檢察權性質的探討
1.司法權說
司法權是指司法機關通過開展依其法定職權和一定程序將相關法律適用于具體案件的專門化活動的權力。在檢察機關中,檢察官與法官有一定相似性,二者都有針對特定案件選擇相適應的法律適用的權力。有學者稱:“我國檢察官的地位和職責更近似法官,廣義的法官就包括檢察官。”①在偵查活動結束之后,檢察官要依據偵查機關、部門的偵查結果做出是否起訴的決定,該決定具有一定的終結效力,符合了將相關法律適用于具體案件的定義,這就很有力地證明了檢察權屬于司法權范疇。
2.行政權說
行政權即由國家憲法、法律賦予或認可的、國家行政機關執行法律規范、對公共事務實施行政管理活動的權力。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檢察機關的組織體制上具有行政特性。從憲法第一百三十二條就能得出,檢察機關上下形成一個整體;其次,在我國,反腐反貪受政治影響較大,反腐長期以來以政治運動的方式存在;另外,在西方憲政體制中,立法權、行政權與司法權分立并且相互制衡。在這一體制中,檢察權既不是司法權也不是立法權,而是代表國家積極主動行使的行政權。
3.法律監督權說之論述
筆者認為,在國家監察委員會設立之前,檢察權的屬性是法律監督權,理由如下:第一,檢察權是檢察機關對相對方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執行行政命令,決定的情況進行檢查、了解、監督的權力,包括廣義上對一切違法、違規行為的監督以及狹義上的對國家機關的監督。從檢察權本身來看,其既包括對公民危害公共利益之行為進行刑事檢察,又包括對民事行政訴訟之檢察以及對國家公務人員貪污賄賂等經濟犯罪的偵查。檢察權所包含的內容與法律監督的要求相符合。第二,國家一切公權力都來源于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是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我國檢察權具有法律監督的屬性一直以來都由憲法規定。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人民政權的確立。”②可見檢察權法律監督的憲法屬性都一直從未改變。
三、對國家監察委員會設立后檢察權性質之思考
2016年12月25日通過的《關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方案》指出,試點地區監察委員會行使原本由檢察院行使的查處貪污賄賂等職能。這就意味著檢查權中對貪污賄賂等經濟犯罪偵查權轉移至國家監察委員會,而根據我國憲法第131條:“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檢察權是由檢察院行使的,那么對貪污賄賂等經濟犯罪偵查權就不再屬于檢察權,檢察權性質也就發生了改變。
筆者認為,在國家監察委員會設立之后,檢察權性質應歸屬于司法權范疇。理由如下:其一,在我國,意識形態話語遮蔽了制度建設的迫切,把貪污腐敗的原因歸結于封建流毒,資產階級拜金主義等腐朽思想的影響,認為僅需要通過運動式的集中整治,廣泛的群眾監督以及與此類似的在革命戰爭時期總結出的一套辦法就可以徹底清除貪腐。這就導致了建國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黨內尚不能形成制度建設的共識。但是司法權只向法律負責而不向政治負責,司法權存在的價值正在于它的非政治性。將對貪污受賄等經濟犯罪的偵查權移除出檢察權,使得檢察權的主要內容變為刑事檢察權,以及對民事行政訴訟檢察權。上述兩個檢察權的內容幾乎無法受到政治與民意的影響,更加獨立,符合上述“司法權則是指司法機關通過開展依其法定職權和一定程序將相關法律適用于具體案件的專門化活動的權力”之定義。其二,刑事檢察權在行使過程中與司法權類似。1991年10月10日通過的《人民檢察院刑事檢察工作細則》中規定:“對于主要犯罪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案件,寫出補充偵查意見書,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對于不影響批準逮捕的犯罪事實或情節,不要求在審查批捕時全部查清,可以在逮捕后繼續進行偵查。”可見,檢察機關同法院行使審判權類似,可以依據偵查結果決定是否對人犯實施批捕,公訴,且其決定具有最終法律效力。其次,作出批捕與公訴的結論的前提是“公安機關將案件移送至檢察機關”這就意味著,在國監委設立之后,檢察權之行使并不是主動的,其前提是特定機關向檢察部門提請,這也就符合司法權是被動行使這一特征。的確,刑事檢察權的確符合廣義上的法律監督,但是從其行使的程序來看,更偏向于司法權。
【參考文獻】
[1]張學武:《檢察權性質之辯析——審視憲法129、131條之規定》,載《東岳論叢》2008年7月2卷
[2]王桂五:《人民檢察制度概論》,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