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異化勞動理論,對異化概念作了唯物的說明。他從具體的歷史史實出發,探索到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說的勞動——異化勞動,是勞動學說史上的飛躍。現在學習異化勞動理論對當今我國社會發展依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異化;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
一、異化概念的歷史發展
“異化”一詞在英語文獻中表達是alienation,它的英文表達是源于拉丁文。“異化”一詞作為哲學術語的使用出現于17世紀、18世紀,普遍使用于德國古典哲學中,后來馬克思經過探索才賦予這一詞全新的意義。
第一個使用異化概念的哲學家是英國唯物主義思想家托馬斯·霍布斯。他在《利維坦》這一著作中,指出人類從自然狀態過渡到國家存在狀態時第一次使用了“異化”,是指人們通過互相建立契約而出讓自己的一部分權利給國家的行為。
黑格爾是哲學史上第一個系統闡述異化概念的人,提出了絕對精神的自我異化,他認為:絕對精神具有自我否定、自我異化的能動性,絕對精神經歷漫長的否定和異化,才能達到“自我實現”。費爾巴哈對異化一詞的使用發生了變化,他用異化來分析宗教。
馬克思賦予異化全新的意義,他認為的異化是作為主體的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東西不是復歸到主體身上,而是屬于與主體相對的一面,反過來壓制主體。
二、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規定
馬克思對于異化概念的運用并不是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開始,在他的《博士論文》中,由于受黑格爾的影響,第一次系統概括的通過援用異化概念分析伊壁鳩魯的原子偏離學說。在此之后,馬克思也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過異化概念,他學習了許多思想家的成果,對其批判繼承和改造,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形成了自己的異化勞動理論,把關注點轉移到經濟分析上,把抽象的人過渡到現實的人即在一定社會生產關系中進行物質生產的勞動者上。也就是說馬克思從人的本質是類存在物出發,分析了異化勞動。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包含四方面規定。
第一是勞動者同勞動產品相異化。“工人對自己的勞動產品的關系就是對一個異己對象的關系”。
第二是勞動者同勞動過程相異化。勞動過程的本質應該是幸福的,用自己的力量生產的產品屬于自己。勞動者被強制從事某一產品的生產,這并非是勞動者自愿的,勞動的積極性減弱,創造性也得不到發揮,使人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只是為了吃喝甚至是居住而機械的工作。正如馬克思所寫的“異化勞動把自主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
第三是勞動者同他的類本質相異化。馬克思指出人是類存在物,人的類本質是自覺的、有意識的從事實踐活動。異化勞動剝奪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性、主動性,使人與人的類本質相異化。
第四是人與人相異化。勞動者生產的產品不屬于自身,而是被資本家占有。勞動對勞動者來說是一種痛苦,而對占有者來說則是一種享受,不用勞動就可以享有他人的勞動成果。工人通過異化勞動生產出一個站在勞動之外并享有勞動產品的人,工人同勞動的關系生產出資本家同勞動的關系。
三、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對我國建設的啟迪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寫到的異化勞動的含義從根本上不同于以前的異化概念,他是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想要根本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理論。
要想使人們不是為了生存下來、生活下去而勞動,要想使勞動成為人們的第一需要,成為樂趣,我們就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水平,增加財富積累。要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堅持綠色發展,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要堅持因地制宜,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齊頭并進。
我們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社會發展的核心是人的發展,人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和中心,人充分分享和參與社會發展的成果是發展的最高形式,社會發展要通過人的發展來衡量和體現。”馬克思指出人是類存在物,人是有意識的投入到生產中去,因此在生產中要充分發揮勞動者的主體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
雖然馬克思所說的異化現象是一種歷史產物,但馬克思相信最終通過共產主義將會消除。正如馬克思所提到的:“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我們還要不斷學習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內容、意義,這有助于解決我國發展中遇到的異化現象,推動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王貴堅《<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導讀》[M]。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
[4]榮長海,董四代。社會主義思想史[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
[5]陳剛。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當代意義[J]。東岳論叢。2005年第1期。
[6]李健,謝鴻昆。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及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7]文厚泓,張晶如。馬克思哲學對異化理論的發展[J]。理論月刊。2016年第11期
作者簡介:姓名:張紅杏,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