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冬女
摘 要:語文作業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鞏固消化課堂教學知識的有效手段。分析了當前初中語文作業的諸多弊端,對初中語文作業設計進行了研究,探究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層次性、開放性、探究性、綜合性,期望通過提高語文作業的有效性來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提高教師課堂教學執行力和教學質量。
關鍵詞:有效作業;優化設計;技巧
在二期課改中,人們往往把目光聚焦在課堂,因為課堂是師生交往最密切、最直接的場所。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課改的許多攻堅戰發生在課外。尤其在要求切實減輕學生負擔的今天,作業似乎經常擔負著它的重任——切實減輕過重的作業負擔。
一、反思自己的作業觀
反思自己多年來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傳統作業存在諸多弊端:內容的“隨意性”、要求的“劃一性”、形式的“雷同性”、完成的“強制性”等。
正是由于以上的種種弊端,導致了現在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做家庭作業的現狀,作業成了他們心中“揮之不去的痛”。為了改變學生作業“高耗低效”的現象,我對作業設計開展了研究和嘗試。
二、明確優化作業設計的原則
作業設計時既要注重量的優化,又要注意質的優化。首先在作業量上要做精選習題,每天作業要挑選后再布置,不能“拿來主義”,能布置10道題就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絕不布置11道題,特別是復習課后,面對“題海”,要挑選學生易錯和一些學生沒有接觸過的題作為作業。其次,作業設計時要注意趣味性、層次性、開放性、探究性等原則。
三、優化作業設計的實施策略:作業設計要凸顯“四性”
(一)作業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語文知識本身蘊含著一定的吸引力,這就是語文本身的趣味因素。在教學中教師善于發掘這些因素,學生就會被有趣的語文知識所吸引,繼而發生興趣遷移,遷移到語文學科的興趣上。學生學習的興趣越濃,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教學《藤野先生》時,可以預習設計作業:作文《給藤野先生的一封信》。讓學生把自己當作與先生分別二十年后的魯迅先生,可以結合課文的內容,選擇其中的一項:(1)棄醫從文的原因;(2)分別后自己在文學上的成就;(3)贊美先生的高貴品質。不管是其中的哪個方面,只要學生上課認真聽講,都會有話可說。這樣,學生上課的激情就自然而然就調動起來了。
(二)作業層次性,滿足學生差異發展
學生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因材施教,既要關注后進生和中等生,又要關注優秀生,滿足差異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從作業內容的選取到作業形式的呈現都要給學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
教學《五柳先生》后,可以設置如下作業:
1.用原文語句回答:
(1)表現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
(2)表現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
(3)表現五柳先生志趣的句子
2.給下列加點字釋義:
(1)性嗜酒 (2)造飲輒盡
3.翻譯句子。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4.文中說:“頗示己志”“以樂其志”,聯系以前學過的陶淵明的詩文,談談五柳先生的“志”是什么?
(三)作業開放性,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要結合學生已有知識,設計探究性、開放性的問題。語文開放性問題,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而且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例如,在教學《我的第一本書》后,可以設計這樣的題目:
課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親外,還有同學二黃毛、喬元貞和老師“弄不成”,在課文所提供材料的基礎上,發揮想象,虛構一個小故事(如《二黃毛的故事》)。
(四)作業探究性,增強學生探究能力
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探究為主的探究性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有助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閱讀理解型的習題,此類題目內容豐富、形式也是多樣,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可以訓練學生閱讀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概括歸納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研究力。
四、問題和思考
1.如何更好地吸引全體學生做語文作業的興趣,盡管教師想方設法設計更有效的作業,但總有不少學生做作業不夠認真。
2.如何指導學生更多地參與到作業的設計中來,變被動作業為自主作業。
3.在優化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如何減輕教師的負擔。
總之,把作業變成學生的一種自覺需求和生活方式應該是新課程作業觀的最高境界,它不僅需要作業設計的理念變革和作業反饋方式的更新,還需要教師在發展習得的角度做出一些更理性的思考。
參考文獻:
[1]黨維玲.關于語文作業設計的思考[J].寧夏教育科研,2007(3).
[2]孫東梅.淺談新教材教學中作業的設計[J].教育革新,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