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菊芬
【摘要】 就初中數學復習的意義而言,要做到溫故而知新,而在具體的復習課上教師往往會陷入一些誤區,影響復習效果. 如何避開復習誤區,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再理解、再整合,加固知識結構框架強度?一要重視復習起點的設置,圍繞“補漏”設計復習教案,且將探究引入復習課堂;二要依據分層原則“加調料炒冷飯”,提升舉一反三能力,推動知識內化;三要合理處理作業知識點,改變評講方式,使知識內化. 通過以上三點就可以達到提高初中數學復習效果之目的.
【關鍵詞】 復習起點;分層訓練;有效作業;知識內化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復習總是學習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 就復習的意義而言,可以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點,而且內化了所學習的知識,達到融會貫通的水平,但在現實的復習教學活動中,教師似乎比較難駕馭再度認知的復習課,往往會陷入復習課的誤區而不能自拔,影響復習效果. 既有老師認知上的簡單化,又有學生學習上畏難的矛盾心態,致使徘徊在復習課誤區. 因此,走出初中數學復習課的誤區,將對提高復習效果,溫故知新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數學復習課的常見誤區
由于教師對復習課的認識不足,大致有兩個極端情況存在:一是,有的教師認為復習課比較“簡單”,只要準備些題目,讓學生練習一下就可以了. 二是,有的教師則認為復習課“難上”. 說它“難上”,大致有三個方面的因素:首先,它不同于新授課那樣學生有新鮮感,沒有探究新知時那種興致,對知識的再度探索干勁不足. 其次,由于學生學習能力差異性的客觀存在原因,使他們對已學過的知識掌握程度存在較大差別,造成教師在復習時難以恰當設置復習起點,有顧此失彼的教學困難. 因此,通過對數學復習課進行實踐和反思,找出誤區,并試圖尋找走出誤區的途徑. 常見的數學復習誤區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炒冷飯”式的復習
鑒于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掌握程度參差不齊,要想讓學生通過復習,跨上一個新臺階,于是就無奈地把復習課上成“炒冷飯”式的知識回憶課,課堂上只注意羅列已學過的知識,而不重視歸納整理,相當于重教一遍,且只見教材不見學生地填鴨式教學. 在練習的方式上常常采用練習—校對—再練習—再校對的簡單做法,這種復習方法,忽視了學生對學過知識的概括歸納及搭建知識框架網絡,沒有將其分散的知識點,有序地系統化,結果是不會的仍舊不會,幾乎沒有復習效果,反而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和精力.
(二)“題海戰”式的復習
由于部分學生對知識掌握得不夠扎實,造成解題錯誤率高,于是老師就想到了熟能生巧的古訓,企圖“以練代講”,代“查漏補缺”,要求學生在題海中摸爬滾打練出本領,提高解題能力. 其實它是一種無效的措施,更是長期困擾復習課的無奈之舉. 如果題目設計沒有進行分類、分層匯編,沒有根據重點、難點編制設計基本思想方法介紹給學生,這種以練代講的復習方法,除了加重學生負擔外,沒有一點益處. “題海戰”式的復習,既不能發揮學生的優勢,糾正錯誤彌補缺失,又不能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系統和思維系統. 學生分析難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其結果必然是累了教師苦了學生.
二、嘗試走出復習誤區的策略
復習課中復習練習作業如何講評需要反思與探索. 關鍵是怎么練,怎樣把知識恰當地綜合好,才能促成其融會貫通,提高復習效率. 學生的作業錯誤情況各式各樣,如何抓住要害進行講評,使其共性思維傾向與個別錯誤均有不同的解決方法,讓大家各得其所,積累教訓. 眾所周知,復習課以查漏補缺為基點,有主次地對重要的關鍵的內容和必要的基礎知識,有梯度地“炒透”,夯實基礎,促成其深刻理解,且有新的深一層的認識,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在備課時,要對復習的內容及目標十分明確,既要明確知識和復習目標,又要明確能力訓練目標,這些都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基礎水平. 設置復習起點要把握好兩個原則:一是起點低,人人均可參與;二是開放度大,對不同基礎的學生均有不同的要求,人人都有挑戰. 例如在復習二次函數時可以把例題設計得梯度大些,這樣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可以得到練習和提高. 這樣由淺入深的題型適合不同學生去解答,相信只有把復習教學目標的定位設在夯實基礎前提下,提高學生能力為重,這樣才能做到不為考試,贏在考試.
(二)將數學生活化引入復習課堂的策略
將數學生活化引入復習課堂,以生活化的數學為主線,再度喚起學生探索知識的熱情,讓學生經過觀察思考,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情感,這樣不僅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復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有利于幫助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內化,系統整合知識,加固知識結構框架強度,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
(三)依據分層原則“加調料炒冷飯”的策略
選好有層次性的復習題,教師自編復習題,將有關數學“調料”——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與數學思想融入其中,教師對有層次的題目引導學生去分析、探究,提高數學悟性和運用規律的能力. 教師可以經過層次性典型例題引導學生反思,本題復習了哪些知識點?重溫了哪些數學方法?體現了哪些數學思想?哪里可以引申變式?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去反思.
【參考文獻】
[1] 伊曉偉.巧設“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J].金色年華(下),2012(10).
[2]崔曉.批改作業方式小議[J].科技資訊,2012(13).
[3]莫樹文.淺談農村學校數學作業的批改[J].成功(教育版),2013(7).
[4]彭洪慶.淺談初中數學作業的批改[J].讀與寫(上,下旬),2014(18).
[5]周美蘭.數學作業批改實效性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