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晶
【摘要】 在新課改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每一位教育者心中. 教師們在理論上可能對學生一視同仁和平等對待,不貼“標簽”. 在文中主要就小學數學教學中所出現的各種學生標簽進行分析,為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 小學數學;標簽;心理健康
在每個小學生的心目中總希望得到別人的贊許,哪怕是一丁點表揚,但待在一個集體中的時間長了,有部分學生心中總覺得“這樣的贊許絕對沒有我的份”,這樣的學生就開始感受“標簽”的不公,不想聽老師的話,甚至厭惡學習. 如何才能喚醒這部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怎樣才能讓他們也喜歡上數學課?保護其心理健康呢?筆者覺得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急需探究這類問題.
一、小學數學課堂中話語權:“膽小的”VS“膽大的”
教師不僅僅要關注愛發言的“膽大的”孩子,還要給“膽小的”孩子一些表達的機會,他們也是您的學生,也要受到同等的重視和愛護,多給他們一些發言機會,以后他們在接觸社會時就不會那么的“羞澀”,敢闖敢拼.
教育者們會發現年級越高,學生的舉手率呈現下降趨勢. 針對這一變化,筆者最近組織四年級的學生看了高斯從1加到100簡便計算的故事動畫片,并上了一節關于高斯如何解決問題的課,學生們興趣較濃. 課后布置了家庭作業,即回家跟家長講一遍高斯的故事. 第二天學生上學,教師再次組織大家講高斯的故事,針對平時“膽小的”群體展開,邀請他們上臺講故事,并在他們講完后表揚,“你是今日最出彩的404班數學人”“敢于講,有進步”“能站在404的講臺上講故事,老師為你鼓掌”……這樣做,增強了“膽小的”課堂上發言的自信心,并以此作為起點,跟進一個月“膽小的”上課發言情況,并多次組織講數學故事(多利用下午自習時間),筆者明顯感覺“膽小的”能與“膽大的”站在同一起跑線了.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只會回答問題還不夠,作為教育者還要告訴學生,老師是欣賞與喜歡問問題的學生的,這樣的話語權更為重要,這對于“膽小的”是更大的挑戰.
于是,筆者在學生中利用PPT,又講了個故事. 國內頗有名氣的節目主持人楊瀾,她曾在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時,選修了社會學課程. 學期結束,其他科目都得了A,這門她自認學得還不錯的課程卻僅僅得了B. 楊瀾去問教授,教授告訴她,“這是因為你一個學期上課都沒有問過一個問題,即使你聽懂了也可以提問,否則怎么證明自己是個有觀點、有思想的人?”
表揚在聽這個故事之前,曾向老師提過問題的勇敢學生,鼓勵“膽小的”要會問問題. 從此,筆者的課后總有些孩子問課外作業題或問課堂上還沒有弄明白的題,課堂中的問題也生成了很好的教育資源,如:老師您布置的課堂作業是不是太多了?老師謙遜地賠不是,并要孩子告訴自己多在何處,以便調整.
因此,教師不要低估“膽小的”學生的能力,他們也是可以說話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面向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 既要關注學生對“雙基”的理解和掌握,又要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發展和提升,發展學生的個性. 學生的發展還應當是在自己原有基礎上的一種可持續發展,這種發展與學生以后的成長(或終身學習)有著共同的外延,其效果應逐漸在學生以后的成長過程中顯現.
二、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游戲:“思維慢”VS“思維快”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游戲要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設計游戲時,就要想到有部分學生厭惡玩游戲的原因是“思維慢”,不能說在數學課堂中,有一部分孩子完全反應慢,跟不上,就剝奪孩子參與游戲的權利,因此玩什么樣的數學游戲,用什么內容引導學生玩,怎么玩,需要教育者精心設計,盡量針對大多數孩子,注重參與面. 如:一年級“7的合與分”一課,老師先設計了“幾與3合成7?”等問題搶答游戲,一些孩子根本沒達到抽象思考的程度,搶答積極性逐漸降低,因為總搶答不上,非常遺憾. 于是修改了這一游戲,讓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表達思考的結果,如合起來是7,老師出示3,孩子可以畫4根小棒,也可以拍4次掌,也可以出手勢4,擺4支筆……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來展示自己的答案,這樣的游戲就避免搶答的“思維慢”VS“思維快”,讓他們之間更加平等,學生整體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大增加.
現實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該給予學生的首先應該是公平、公正,更加關注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心理健康. 學生不要給自己貼“標簽”,就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先不要給孩子們貼“標簽”,促進每一位學生綜合素質的整體和諧發展,最終讓有個性的學生們都能順利地走向社會,得到社會的認可.
【參考文獻】
[1]劉亞麗. 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探究[J]. 學周刊,2014(04):84.
[2]林華智.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見[J]. 教師,2015(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