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家晚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改革的全面實施,“有效教學”成為教學教研的核心。這將提升教師的有效專業素養、備好課堂的有效教案、布置學生的有效作業、規范解題思路的有效技巧、有效融合統一,形成中學教學有效性模式。
關鍵詞:有效教學;有效專業素養;有效教案;有效作業
有效教學是指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活動。有效教學的實質就是有效提高教學的效益,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有效教學的試金石。
本人從教二十多年,擔任了十四屆高三教學工作。結合長期以來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有效教學模式的生成途徑。
一、把握教學新理念,提升教師的有效專業素養
有效教學實施的最關鍵因素是教師。當前,導致中學教學效益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教師教學理念的陳舊,拿著新教材,還“唱著過去的歌謠”;二是教師教學行為的惰性,常用“拿來主義”,利用網絡資源,下載教學教案和課件,在教學中全盤復制別人的教學成果,鮮有創新精神,教學效益注定低下;三是教師關注焦點的偏差,教學時只關注自我的感受,注重行云流水的教學過程,注重教學的深度、廣度和精確度,忽視學生理解知識和接受知識的動態效益;四是教師課后反思不足。大多教師隨著課堂教學的結束和學生作業批閱的結束,就宣告這一章節教學過程的完結。很少有教師在作業批閱和試題測評后去發現教學中凸顯的缺陷,做到理性反思,并去調整有效教學。
在新高考方案即將推行的新形勢下實施有效教學,勢必要求教師在以下方面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1)時刻更新的教學理念。教學理念是指導教學行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教師要積極響應學校制定的“走出去”方案,主動積極參與省市縣優質課大賽、教師素養大賽、教師課件制作大賽等一系列評比活動,取長補短,更新教學思路和完善教學方法;積極參加省級名校組織的教學研討交流會。教師只有不斷更新新高考形勢下的現代教育新理論,及時了解學科教學研究前沿動態,才可能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論和業務素養。
(2)儲備教師的專業知識。同樣的學科同樣的教材,為何有的教師能把課堂演繹得出神入化、妙趣橫生,而有的教師就做不到呢?“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資深教師課堂駕馭的能力是長期“韜光養晦、厚積薄發”的結果。作為新高考形勢下知識的傳播者,面對日新月異不斷更新的時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博覽群書,學習新知識,善用新知識,拓展知識外在的聯系,挖掘知識內在的高度,教學才能深入淺出,左右逢源。
(3)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記得華東師范大學的葉瀾教授有一句名言:“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行,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 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會成為名師,但如果一個教師能寫三年教學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教師應在新理念的指引下,在實踐教學手段——針對教學過程凸顯的案例進行反思——調整自己的教學預設再實踐教學新思路——針對個案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實現新突破,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敢于突破傳統,不斷否定自我,不斷完善自我,實現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
二、研究教材新考綱,備好課堂的有效教案
備課如何更有效呢?備課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充分了解新高考學科測試的要求,充分把握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做出最佳設計,保持教學內容的典型性和系統性,挖深度、拓寬度,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科能力。
(1)有效教學目標的預設。教學目標的預設是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決定著課堂教學設計的方向、過程及結果評估,直接關系到有效教學效益。從當前中學課堂教學目標預設的狀況來看,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如一些教師對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對課堂教學目標預設的依據及原則缺乏應有的思考;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過于強調知識性目標,忽視其他目標的預設;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意義、策略和要求把握不夠準確等,這些問題的存在無疑會降低中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2)有效教學內容的預設。有效教學內容的預設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更符合學生生活實際,與學生知識經驗更接近。哪些內容可以挖掘學科知識內在的深度,哪些內容可以拓展學科知識的廣度,老師一定要考慮適度,否則量過多、質過深,學生消化不了;量過少、質過淺,學生吃不飽,這都是低效或無效的教學現象。
(3)有效教學策略的預設。“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如何提高有效教學的效益必須注重有效教學策略的預設。預設教學策略要從實際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學生情況出發,揚長避短地選用教學手段。
(4)有效備課途徑的生成。為了充分提高備課的有效性,建議實踐“初次備課—二次備課—三次備課(集體備課)”的三輪備課模式。①初次備課:備課人搜集相關資料,結合學科和學生的實際,在充分吸收網絡資源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思考,形成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教案,達到優質資源充分、合理、有效利用的目的。②二次備課:學科備課組長將初次備課人的電子教案分發給備課組內教師,進行二次備課。備課教師增加自己認為必要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對原教案有關環節補充具體說明;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錯誤,根據實際修改原教案中不適應本班教學的教法和學法;刪除原教案中自己認為不必要的教學環節;根據需要調換教學內容及教學環節的呈現形式,調整原教案中過程設計的先后順序。③三次備課(集體備課):學科備課組集中備課。各位老師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教學看法,共同研討形成最后的學科定型教案。三次備課(集體備課)是有效備課的重要升華階段。三次備課(集體備課)是學科備課組眾人智慧的結晶。集體備課可以讓課堂教學結構嚴謹、層次清晰、知識準確,讓課堂教學形成一個生機勃勃的動態過程。
三、依據教學內容,布置學生的有效作業
布置課后學生作業是課堂有效教學的延伸,是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讓知識升華的一種有效手段。老師布置作業必須有自己的預期目標。教師布置作業必須注意作業適時化、規范化、適量化。否則教師布置的作業只能應付學校的常規教學檢查,只能是低效的教學常態化行為。
(1)學生作業適時化。針對教學內容,及時布置作業,及時批閱作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學生疑難,有時間的情況下當面批改。
(2)學生作業規范化。備課組將作業模式化、基本固定化,切勿太雜,讓學生明白教師布置作業的目的,讓優等生有目的地超前完成。
(3)學生作業適量化。①控制難度:老師布置作業時自己先做,測試作業的難度,然后依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布置作業。大部分學生能做得出,學生才能有效、高效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盡可能不布置無效作業。②把握量度:教師每次布置作業量必須適度,超負荷的題海大戰大多數學生是無法獨立完成的,最后演變成為了達到老師的要求,出現紛紛抄襲已經完成同學的作業的現象。依據教學內容客觀布置有效作業是提高有效教學效率之必須。
四、注重經驗總結,規范解題思路的有效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各學科老師常常會陷入深深的迷惑:明明上星期詳細分析和講解的試題在這次考試中再現學生為什么還會錯!明明上星期考試過的試題為何在這次考試中稍加變形學生就不會做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理解不深,另一方面是老師解題思路的有效模式不夠系統化、規范化。
總之,把握教學新理念,提升教師的有效專業素養是有效教學生成的前提;研究教材新考綱,備好課堂的有效教案是有效教學的內容;依據教學內容,布置學生的有效作業是有效教學的手段;注重經驗總結,規范解題思路的有效模式是有效教學的技巧。只有實現上述因素的有效融合統一,才能在教學中真正生成中學教學有效性模式,最終提高教學效益。
(作者單位:湖南省古丈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