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細妹
【摘 要】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和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獲取、鞏固和運用知識,提高能力素質和培養情感態度的重要途徑。有效地進行英語作業設計,能夠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獲得有效的教學效果。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分析傳統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并從作業內容的選擇,難度的調控,形式的多樣性等方面闡述了如何有效地進行作業設計。
【關鍵詞】弊端;有效作業;學習效率
一、傳統的英語作業模式存在的弊端
1. 單調、枯燥。不是機械抄寫詞句、朗讀課文、聽錄音等,就是死記硬背、內容枯燥、形式呆板。
2. 空洞乏味。作業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缺乏形式的多變性、訓練的趣味性。
3. 量多質濫。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思想的影響下,一些老師在對待作業的態度上重“量”輕“質”,大搞題海戰術,沒有經過精心選擇,每天布置大量的作業,使學生整天淹沒在題山書海之中,休息、活動和睡眠時間嚴重不足,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個性的全面發展。
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下如何有效的設計英語作業。
二、設計有效的作業,提高學習效率
(一)精選作業內容,突出目的性、典型性和啟發性
1. 目的明確
目的不明確或偏離教學目的的作業,猶如盲人騎馬,浪費了師生的時間和精力。作業設計必須強化教學目標,突出教材重點、難點,如小學五年級學生學習完天氣的對話后,老師可以布置下列作業:讓學生自定內容,用What?蒺s the weather like...? It?蒺s....等句型編一個有關天氣的對話。作為下一堂課的復習檢查內容,讓幾組學生上臺表演對話。這樣,學生既鍛煉了口筆頭能力,又突出了教學目的和重點,學生能自然地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綜合作用,達到學用結合、提高能力的效果。
2. 具有典型性
當代“范例教學理論”告訴我們,機械練習和題海戰術難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只有通過精心設計具有“范例性”特點的作業,才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和廣泛遷移目的。因此,從大量的練習內選出最本質、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習題布置給學生,以保證學生掌握這些知識。這樣,表面上數量少了,實質上是學習了本質的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3. 具有啟發性
題目無法窮盡,題型千變萬化,只有具有啟發性的作業才能幫助學生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除了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對學生進行思維方面的訓練外,作業設計中也必須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
(二)實施分層作業,調控作業難度,促進差異發展
1. 由易到難,注意知識層次
現代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由低級智慧技能到高級智慧技能的層次構建過程,以掌握智慧技能為目的的作業應具有層級的特征。因此,在設計和布置作業時,要遵循學生學習過程的基本規律,作業或練習的內容要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單一到綜合,做到環環相扣,拾級而上,逐步提高。如我在布置學生完成作文“描寫一個你熟悉的人”之前,設計了一系列的練習:A. 讓學生自己找出有關描寫人物的形容詞tall, short, slim,beautiful等,把它們記錄在筆記本上并熟記。B. 回憶你所學過的職業名。C. 找出Book3, Unit 4, Unit 5中描寫人的句子并依照例子寫幾句。D. 做部分相關的選擇題,如:Mother is (tall, short). He is (fat, handsome, heavy, ugly) E. 根據提示詞補全短文,如:This is my . He is years old. He is a . F. 布置學生獨立完成作文:“用幾句話描寫一個你熟悉的人”。這一系列的作業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學生在練習過程中一個個攻破難點,最后的作文得心應手。寫作能力逐步提高。
2. 針對學生差異,設置分層作業
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水平等各方面都存在差異,在設計和布置作業時必須兼顧到每個層次的學生。我根據不同層面的學生的水平設計問題,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讓學得好的學生繼續保持學習的勁頭,而且相對較差的學生也能看到自己的進步,樹立自信。我講授完課文“Waiting for Another Hare”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我布置的作業主要以掌握四會單詞和四會句型為主,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我還要求他們復述課文內容。而對于優等生,我要求他們根據這則寓言的內容續寫課文:The farmer?蒺s wife came What did she say to the farmer? And what did the farmer do later?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英語天空中翱翔,英語想象力和創新能力都得到發展。
(三)豐富作業形式,突出多樣性、實踐性和開放性
1. 多樣性
小學英語作業除了一般的聽說讀寫的練習外,教師還應獨具匠心,設計出多樣化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發揮學生創造潛能的作業來。
(1)“查”,增強學生查閱資料的能力。如教“Christmas”之前,我布置了一個預習作業,讓學生用各種方法查找有關Christmas的資料。他們有的查閱書刊,有的向身邊的人請教,有的上網。上課時,當我讓學生起來交流時,學生們都躍躍欲試,氣氛相當活躍。通過“查”,不但增強了學生查閱資料的能力,同時也了解了異國文化,培養了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2)“找”,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教育家蘇霍姆林期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更為強烈。”因此,在設計作業時可以創造機會滿足學生的這種忙于需要,讓學生通過“找”來發現身邊的事物,在學習數字時,可以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英文數字,如門牌號碼、電話號碼和商品價格等。
2. 興趣性
傳統形式的作業,常常是冷冰冰的習題,缺乏人性化,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如果我們的作業設計富有創意,形式新穎,內容聯系實際有一定的趣味,學生定會樂此不疲,體會到尋覓真知的成功樂趣。
(1)對話錄音,培養語感。《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英語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在學習了每個單元的對話之后,以前我要求學生回去聽錄音,可許多同學都不把這當作作業好好完成,于是我要求學生為自己錄音,比一比誰的聲音最標準,還特意設置了一個最佳錄音獎。為了等到這個獎,學生們樂此不疲,認真模仿,在錄音過程中,學生的語音語調、聽說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改編歌曲,增添樂趣。學科的整合是教學改革的一個要求,也是一個趨勢。教師要了解自己的學生,注意發現和收集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作為設計作業活動的素材。學生特別愛唱英文歌,平時我注意挖掘英語教學中的音樂元素,我經常將一些重要的句子編成朗朗上口的歌曲。
(3)合作作業,增進溝通。小組合作:可讓學生二人或四人合作制作英語手抄報,然后把學生的優秀作品進行展示。彼此交流,取長補短。
家長配合:親子作業,增強信心。設計親子型的作業,讓孩子和他們的父母一起完成作業,讓父母從一個側面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孩子們也一定會感覺到父母對他們的重視與關愛,感受到那股濃濃的親情,增強做作業的信心,因而會更主動、更認真、更樂意去完成任務。我們可以讓學生和父母親一起合作制作英語賀卡,寫上真誠的祝福,送給自己喜歡的人。
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和教育競爭激烈的二十一世紀,可能有許多老師關注的僅僅是學生考試的分數,因而“題海戰術”在他們的眼里不失為提高教學質量和分數的好辦法,素質教育成了一句空話。其實,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情感和個性的發展。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按照《英語課程標準》的理念,圍繞教學目的和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巧妙設計形式多樣的英語作業,讓學生獲得更多的選擇余地和更大的發展空間,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生心理要求的作業。相信這樣堅持不懈,學生一定會實現從“怕做”到“樂做”的轉變,教學效率和學習效果定能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