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向東
摘 要: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整個人生的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只有在閱讀實踐中才能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整個語文課程出發,以朗讀為主要手段,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持之以恒,量變達到質變,最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注重“三本”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但教學課時安排比較多,而且教學內容也占整個教材體系的大部分。小學重視閱讀教學的原因是通過大量閱讀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離不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我認為閱讀教學中注重“三本”就可以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在閱讀教學中要做到以生為本
古今中外有許多教育名家提倡以生為本。很早以前我國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以生為本”的理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教育思想滲透出的不就是“以生為本”的思想嗎?杜威主張以兒童為中心,學校教育要實現做中學、經驗中學。目前國內取得成功的經驗,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以生為本,把學生當作教學的主體,以學定教。在廣大農村地區,文化落后,信息相對閉塞,教育觀念遠遠比不上發達地區,小學語文教學中往往是以教師為主,以講為主,一講到底,只注重考試成績,不注視學生的發展。學生家長也是從當前利益出發,更是看重孩子考試考得好不好。要改變這種狀況,促進學生終身發展,教師要做到以生為本。以生為本,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尊重學生是發展的人,樹立學生和教師在人格上平等的思想,樹立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思想。以生為本,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不能脫離實踐活動,不能以教師的經驗代替學生的實際。每個學生都有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就算沒進過一天學校的學生也不例外,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和最近發展區出發組織開展各種閱讀實踐活動。以生為本,不能以教師的講代替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學中少講多讀,把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去讀,一遍又一遍地讀。以生為本,要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的,不能光著眼于考試成績,不能只顧當前利益,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并不矛盾的。在閱讀教學中只有以學生為本了,才有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在閱讀教學中要做到“以課程為本”
為什么要以課程為本呢?根據自己的工作環境,我感覺大多數語文教師心中只有教科書,沒有課程。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只教教科書,而不是用教科書教語文,把教科書看作整個語文課程。
其實,教材只是個例子,而不是整個語文課程。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學生周邊的資源和教師手頭的資源補充教科書,形成大語文教學的環境。那么,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如何做到以課程為本呢?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實踐,我認為以教科書的單元主題為中心,把教材外與主題相關的文章、書籍、視頻等教學資源大膽引進課堂,拓展學習資源,補充教科書,開展豐富的閱讀活動,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讓學生逐漸形成閱讀能力。我們學校使用的教材是北師大版的,北師大版教材在編排上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單元主題的形式呈現的。這種編排非常有利于開展以單元主題為中心的閱讀教學活動。目前,有好幾套讀本適合北師大教材開展以單元為中心的主題閱讀活動。例如,錢理群主編的《小學生名家文學讀本》和《新語文讀本》,劉憲華主編的《新語文·主題閱讀》和《經典誦讀》。農村學校條件比較差,教師少,每位教師帶的課程又比較多,心事不能只用于語文教學上。所以,我們主張“拿來主義”,直接運用這些成果來為教學服務。如果在閱讀教學中以教材為中心,以這些讀本為輔,老師“教教材”的同時,更是在“整合課程資源”,學生在“學教材”的同時,更是在“學文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里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地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例如,學習二年級上冊第十單元時可指導學生閱讀《尼爾斯騎鵝歷險記》,學習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師生》時可以指導學生誦讀《論語》,學習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戰爭時可以指導學生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樣的閱讀教學,課堂容量大,閱讀實踐多,教學效果好,學生喜歡,教師輕松,長期堅持這樣的閱讀教學,學生在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還會得到更多的東西。
三、在閱讀教學中要做到以讀為本
“以讀為本”是相對“以講為主”提出的。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存在著教師講得多、分析多的現象,他們會把一篇篇美文分析得支離破碎,會把一首首古詩講得云里霧里,把自己的感受分析進去,把自己的見解講進去。教師講得津津樂道,學生聽得一頭霧水。講對于教師來說最拿手也最輕松,我講了我的責任盡到了,教學任務完成了,你聽了你不會是你的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于永正講過:“語文能力是讀書讀出來的,不是做題做出來的,也不是老師講出來的。”其實大家都知道,教師講得再好,也沒有文本寫得好,與其讓學生聽教師不好的講,不如讓學生讀好的文本。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堅持以讀為本。首先就每個單元的幾篇主題課文和引進的與之相關的文章要讓每個學生大聲地朗讀,少則三四遍,多則五六遍。其次要背誦1~6年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再次指導學生閱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整本書,主要有《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四大名著》《駱駝祥子》《名人傳》《童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閱讀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和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外優秀作品。
小學閱讀教學中只要做到了“三本”,就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地位,就能很好地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實現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林宏芳.讓語文課堂“提問”更精彩[J].快樂閱讀,2016(24):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