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玲


摘 要:科學素質教育是造就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綜合實踐活動開設的科技特色校本課程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主要陣地之一。科技特色校本課程建設可從課程的規劃設計和教學模式建設入手,即從課程內容的多樣化、范式指導的專業化、管理的有序化、評價的規范化來推進課程建設的有效實施。
關鍵詞:綜合實踐;科技特色;課程建設
小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棟梁,因此提升學生科學素質,對于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3年《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總目標提到:形成科學態度,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說明培養學生科學素質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之一。因此,綜合實踐活動開設科技特色課程順應當今社會發展的潮流。本文從課程內容、課程指導、課程管理、課程評價等方面進行論述。
一、整體規劃——讓課程內容多樣化
1.課程結構
以學校獨特的文化底蘊為依托,整合學校德育活動、傳統活動和科學活動等規劃開發“人人都是踐行者”為主題的特色科技課程體系,重點構建了“親近自然”“設計制作”“創意生活”“聚焦社會”四大實踐活動系列。
在課程結構規劃中大膽實踐、積極探索、積累經驗,進一步深化綜合實踐活動科技特色課程的內涵。
2.年段主題的規劃
在進行年段主題的規劃時,結合學生的興趣以及認知水平,按照“年級段→活動系列→開發主題的結構,由易到難,各年段內容及探究方式有層次有梯度上升,實現了科技校本課程內容與活動方式的很好融合。年段主題規劃如下:三年級親近自然;四年級設計制作;五年級創意生活;六年級聚焦社會。具體的主題參考活動如下:
三年級參考主題活動:可從動物、植物、山河等入手。如觀察學校的生物園;含羞草閉合的探究;南沙濕地公園候鳥的調查等。
四年級參考主題活動:可從生活用品、模型制作、科幻制作等入手。創意設計與制作作品:包括科幻設計與制作;生活用品、學習用品設計與制作;公益廣告設計與制作;航空、航海、車輛、建筑模型設計與制作等。
五年級參考主題活動:可從科技創新小發明、趣味體驗活動或創意精明眼入手。創意精明眼:用善于觀察與發現的眼睛捕捉日常生活中你發現的富有創意的作品和缺乏創意的作品(包括生活用品、學習用品、宣傳廣告、建筑等藝術作品等),作品呈現形式可為“隨手拍”的照片與視頻,并分析富有創意作品的創意亮點,對缺乏創意作品提出創意改進設計建議(需用文字或圖像予以說明)。趣味體驗活動:如七巧板組合、趣味魔方挑戰賽等。
六年級參考主題活動:可從環境社會、熱點新科技或微電影等入手。如走近屠呦呦;3D打印技術的探究;橋南街道LED燈節能情況調查;番禺灰霾天氣情況調查等。
二、范式引領——讓課程指導專業化
“范式”是指常規科學所賴以運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范,范式是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這里指綜合實踐活動科技特色課程“有效實施”所賴以運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范。通過“范式”運用,提高科技特色課程實施的質量。
1.科技特色課程一般(課型)范式
充分利用課堂教學范式,有效提高課程實施。如每個單元活動的課型具體指引,以此降低教師教學的難度。綜合實踐活動的科技特色課程學習過程分為四個單元:開題活動、實踐活動、交流活動、展示活動。各個階段有相對明確的活動任務和活動目標。這些教學的范式對教師實際操作特別有幫助。
范式一:綜合實踐活動科技特色課程四個單元(課型)范式:
如:第一單元開題活動中主題生成課的課型范式:
教學任務:解決“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的問題
課型結構:××導入—生成主題—討論交流—初定方案
2.創新課型范式
針對教師在開展教學中存在的困惑,加強“因素分析”方法指導課和“問題討論課”等創新課型范式的建構,努力探索綜合實踐科技特色課程教學范式。
范式二:“因素分析”方法指導課范式
(1)研學導航:播放“家庭花園”的設計照片,引出討論話題(“家庭花園”是怎樣設計的?)(2)研學問題:引導學生歸納與“怎樣設計‘家庭花園”相關的信息,老師相機板書。(3)研學練習:指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細分“景觀設計”的相關因素。(4)研學拓展:回顧本節課的活動過程,明確什么是“因素分析”,布置下一階段的學習任務。
當然,科技特色課程四個單元活動的課型范式是相對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活動過程的實際需要,靈活開展實踐過程和課堂教學的指導。
3.學生實踐活動的范式
范式三:制作學生主題活動資源包
(1)方案設計表;(2)評價表;(3)學生活動原始資料:如活動照片6張、作品、PPT、圖表、調查問卷等;(4)總結或體會4篇。
范式四:社會實踐活動的流程
(1)編組、選題;(2)邀請指導家長或社會人士;(3)制訂活動方案;(4)小組研究設計具體操作(設計訪談表格、問卷;制定參觀、觀察、活動計劃;準備錄音機、錄像機等活動工具);(5)實踐活動(觀察、訪談、問卷、實驗);(6)分析活動資料;(7)撰寫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科技特色課程開展要“有法可依”“法”就是模式,模式既規范“教的方式”,也規范了“學的行為”。通過范式引領,讓課程指導更專業化。
三、多元評價——讓課程評價規范化
綜合實踐活動不像其他學科一樣可以用考試來測定,它強調多元價值取向和多元標準。制定完善的評價標準及方法,對師生評價規范化,從而促進課程建設的有效實施。
課程評價的規范化,應體現對師生的評價到位,在評價中應該把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緊密結合。
如對教師的評價可以是:(1)以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以及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能力和效果為標準,對指導教師進行獎勵。(2)以每周對教師的巡查記錄和能指導創建規范的學生資源包,作為評價辦法之一。每學期對學生資源包評獎一次,獎勵納入教師的期末“百分獎”。
對學生的評價可以是:(1)每學期全班學生完成一個活動資源包,并評選出優秀的實踐成果并全校進行展示。(2)樂創社團的創建與展示:以社團為載體,開展綜合實踐科技活動,并于“六一”兒童節那天進行全校社團展示。
在科技特色課程建設時,建立一套多元的可操作的課程評價制度,會使課程評價走向規范。
總而言之,在科技特色課程建設中,需要不斷更新課程內容,調整課程體系,同時,要體現當前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注重多元評價,發揮范式的引領作用,廣泛吸收先進的課程管理經驗,積極整合優秀教改成果,突出課程特色,從而推進課程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肖金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管理的實踐[J].綜合實踐活動網,2016(5).
[2]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