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春
摘 要:21世紀,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也要重視非語文素養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對學生進行情感教學,能開發學生的潛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具有相當的社會文化知識,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語文教學;非語文素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情感教學
一、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創造性活動的思維過程,它是創造力的核心。創造力主要由敏銳的觀察力和創造想象力、集中注意力和高效的記憶力、批判性的評價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等因素組成。
(一)為什么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尤其是創造性人才正成為民族振興的關鍵,培養有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人才已迫在眉睫。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直接關系到21世紀人才的培養,是推動科教興國戰略全面實施的強有力的武器。創造性人才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有力的支配者。
(二)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1.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改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
當前的教育現實是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搞得扎扎實實。應試教育誤導了全社會各層教育系統。忽視學生的個體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學生只忙于應試而忽視個體在某一方面的施展,多少年來只是教師怎樣教,學生盲目地怎樣學,否則,就考試分低或不得分,不能實現自己的志愿。
楊振寧在菲律賓講學時談到教學方法時指出:中國比較注重傳統的教學方法,即“演繹式”教學方法。在國外,一個題目,十個中國留學生答案差不多,而外國留學生,十個學生或許能講出十個答案,中國留學生,老師沒講過的不敢想,老師沒做過的不敢做。中國學生長于求同思維而短于求異思維,這主要是傳統觀念和應試教育阻滯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大量事實和研究表明:單一的“演繹式”教學方法不利于中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我們應該突破舊框框和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重視創造能力的培養。
2.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凡是一個需要完成的新題目,需要證明的新設想,它總是需要借助許多已知條件來完成和證實,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反復分析、對比、聯想、綜合等思維活動,提出新的設想,例如,亞里士多德通過月牙上的弧形陰影,預測地球是圓的。
郭沫若曾說過:“科學需要幻想。”科學藝術上大膽聯想和設想在科學領域也需要有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才能開發學生的智力,當然智力的開發絕非憑空設想,而是老老實實的態度。教師的正確引導,不脫離實際,因為脫離實際的設想是錯誤的。
3.在作文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我在作文中,經常訓練他們寫一寫歌詞、小話劇、小品、相聲詞之類的文藝作品,讓他們大膽想象,展開聯想的翅膀,充分發揮他們的才智,讓他們自擬題目,獨立構思。曾寫出了不少好作品,然后讓他們自編自演,說出身邊發生的好人好事,唱出自己的心聲,收到較好的效果。
4.在課堂討論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討論中讓他們各抒己見,錯了也不要批評,要善意指正,這樣學生的智力才能處于最佳狀態,學生才敢想、敢說、敢干。學生不愛發言原因有兩點:一不相信自己,二怕丟面子。自卑膽怯不利于創造力的發展,所以只能老師教什么學什么,老師怎么教就怎么學,這是極其有害的。
5.要特別重視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我們培養人才不僅要注意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更應該注意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有敏銳的精細的形象感受力,豐富牢固的形象貯存能力。這對于學藝術作品的欣賞創作是必要的,對音樂專業歌曲的創作同樣是不可缺少的。據說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是受了巴黎建筑的啟迪,所以有人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藝術作品是通過形象表述感情、反映生活的。青少年對具體形象感覺特別敏銳、強烈,教師應盡量利用藝術作品的藝術活動,對學生進行愉快生動形象的教育,既陶冶情操、激發感情,又訓練形象思維能力。
6.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教師要把教的過程變成學生學的過程,變客體為主體。我國古代很重視啟發性教學。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主動探索自覺求異。在語文教學中,在教師導讀、學生精讀基礎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然后師生共同解決問題,討論這篇文章,這段為什么要這樣寫,師生共同把問題引向深入,使學生處于主動支配地位,從而反映新的因果關系,新的信息組合較高層次的問題提出,就標志認識已跨進新的大門。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正確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學
情感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動力,更是吸收知識、轉化能力、形成信念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注意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語文課的情感教學中,并使文化知識在情感教學中得到理解的掌握。在情感的帶動下,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學習,把黨和國家、人民的觀點、方向、態度以及道德、規范、文明素質各方面的要求轉化為學生個體品德的教育,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那么如何進行情感教學呢?
首先,語文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修養和健康的思想感情,努力提高對自身的認識能力、審美情感以及以情動人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進行情感教學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如果一個語文教師沒有健康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沒有對事物的一定認知能力,就不可能把自己在文章體驗到的感情準確地披露給學生,就根本談不上進行情感教學。
其次,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教師要把自己在文章中體驗到的感情科學、準確地披露給學生,必須憑借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所以語文教師的語言要聲情并茂,富有感染力。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聽一堂好課,就像觀賞一幅名畫,心動神移,流連忘返;就像欣賞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裊裊不絕;再看學生,個個雙眸凝視,猶如被磁鐵吸住似的聽著、想著……達到如此情境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教師具有表情達意的語言藝術。
最后,語文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情感中繼作用,把自己變成一個連接教師和學生感情的中繼站。古人云:“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之者披文以入情。”閱讀理解的過程就是“披文以入情”的過程。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披文而知“道”,披文以入“情”,要使學生“知道”“入情”,教師首先要動情,然后用自己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和強烈的求知欲。然而要使自己先動情,教師必須挖掘作品中的思想感情,進入情境,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為自己的真情實感,并組織恰當的詞語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只有傳之以情,以情激情,才能用作品中所描繪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注的情和意去叩擊學生的心靈,從而在學生心中引起共鳴,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語文教師的情感中繼作用,主要表現在教學前的情感準備上,教師通過對文章內容的品味和自己的情感體驗,找準感情突破口,在教學中以自己的情感去影響學生的情感。不斷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促使他們去研究篇章結構,掌握文化知識。
情感教學具有情境性和聯想性。
一是聯想性。文學是再現的藝術,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生活中人物原型的藝術化,具有代表性,教學中要抓住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辯證關系,不僅要引導學生對藝術形象細加品味,也要聯想現實生活中同類型人物,學生的興趣就調動起來了。如魯迅《故鄉》中的楊二嫂,學生學習此文時,就很自然地和生活中具有自私自利的小市民聯系起來,那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圓規的形象,不僅是對楊二嫂外貌的刻畫,也是對現實生活中同類型人物的丑化,使學生自然產生對自私自利人物的嫌惡之情。
二是情境性。情感具有情景性和感染性。情景性告訴我們:當學生接觸到課文情景時,可以喚起學生與文中人物相應的情感;情感的感染性告訴我們:當學生和文中人物情感貼近時,就會和人物產生感情共鳴。由此可見,在情感教學中,必須把學生引入作者描繪的具體環境,通過情感的再現,體會作品的感情。當祥林嫂被污辱、被損害的形象展示在學生面前的時候;當水生嫂熱愛祖國、熱愛生活、機智勇敢的形象出現在荷花淀的時候;當追求虛榮、貪圖享樂的小資產階級婦女路瓦栽夫人陶醉于舞會的時候,此情此境,這都要求教師發揮主導作用,要跟隨作者的描述,把學生引入作者所描繪的具體環境,通過情境的再現,體會作品的感情,使學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當學生的感情被激發起來后,就會不知不覺地領悟出文章的寫作手法。
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特別注意朗讀。通過讀,體會文章的感情,通過讀,印證體會到的感情,通過談,學習各種表現手法,通過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對學生進行情感教學,能開發學生的潛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具有相當的社會文化知識,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王培.談語文教學中非語文素養的培養[J].教育研究,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