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玲
摘 要: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學習、理解基礎知識,獲得基礎學習技能的重要階段。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成效對于今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更好地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中,對今后的學習產生巨大的影響。分析了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從實際教學經驗中總結出小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轉變教學模式,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放手要適度,以教學內容而定。以便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進而提升小學教學整體質量。
關鍵詞:自主學習;必要性;策略
一、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
所謂“自主學習”是就學生的內在品質而言的,指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相對于“被動學習”而言,自主學習體現了學習者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我國大力提倡“以人為本”和“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本應該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但是現實卻與之大相徑庭。這是因為不少教師受到應試教育帶來的種種壓力,多數小學課堂忽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仍然采取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讓學生養成機械性地接受外來知識、思維方式和學習行為,潛意識地依賴于教師等習慣。主動學習意識淡薄、自主探索能力欠缺、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得不到發揮,這與我國當前大力提倡的素質教育理念背道而馳。作為學生學習活動中的指路人——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把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出來。教師在教學中只起到主導作用,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實現學會知識的目標,最大限度地實踐人生價值。我們必須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有足夠的認識,有必要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我們堅持不懈的奮斗目標。
二、小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多數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其年齡特征影響,認為教師說的話和做的事是完全正確的,認為教師在學習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不能夠正確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并且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教學效果不明顯。基于這種情況,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認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師要學會蹲下來與學生交流,努力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適時引導學生自主獲得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2.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小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有效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學生理解題意的能力,能夠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使教學活動充滿生機和活力。在實際教學中,可能會遇到一些突發情況,教師要運用教學機制,把握學生心態,調控好課堂。由于學生的學習情況不一樣,所以應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恰到好處地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這樣,每個學生的學習成績才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進而取得更好的成績。
3.轉變教學模式,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小學教學中,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較為被動。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轉變教學模式,尊重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成為學習中真正的主人。同時,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多種媒體手段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直觀形象感,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現代信息帶來的便捷,以及培養學生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適應新課改的步伐,學習到對其一生發展有用的知識。
4.教師放手要適度,以教學內容而定
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是相對的,絕對獨立的自主學習是不存在的。學生的自控能力受到年齡特點的局限,因此,教師的“放手”一定要適度,要在具體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而定。對于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堅決不講;對于學生通過探究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也不講;對于學生通過教師點撥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也不需要講。教師只講那些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對于理論性較強、理解上有較大難度的知識,該講的一定要講,并且要清楚地歸納總結所講知識的重難點。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起到積極指導作用,要做學生學習活動中真正的引路人。
總之,自主學習能力能促進學生良好學習效率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于學生整個學習階段非常重要,小學教學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初級階段更加應該重視。只有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實現教學效率的提高,實現小學教學的發展,進而實現我國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達到我國“教育為本”的基本要求。
參考文獻:
李平.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