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海燕
摘 要 小學思品課是開展素質教育的必經之路,各小學思品課的教育工作者對如何開展好該課程的教學下足了功夫,靈活地將諸如課題研究式的活動教學模式融入了小學思品課的教學之中。
關鍵詞 小學思品 活動教學 特性 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4-0007-01
小學思品課是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課程,它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它是開展素質教育的必經之路。小學思品課的活動教學是倡導以人為本、以活動為載體的教學模式。
一、小學思品課活動教學的理解
活動教學是基于素質教育的要求和科學研究理論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教學模式。它依據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堅持以“人本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為指導,強調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操作、自主活動,在活動中自覺感受、體驗、感悟,不斷積累經驗,增強自主意識,教師的本質任務就是為學生服務,千方百計地幫助學生發揮潛能,發展個性,實現價值,而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夠獨立學習,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明白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只有發展快慢之別的道理。小學思品以德育為主,德育目標的實現需要學生真情實感的體驗,體驗是引導學生通過親自經歷和實踐活動獲得真實感受的過程,是形成認識的基礎,只有通過活動才能實現體驗,活動教學正是主張以活動為載體的教學,它重視學生的自主活動,以及在活動過程中獲得的真實感受,“從活動中來”的就是學生的發展。
二、小學思品課活動教學的特性
以情感性知識和問題性知識為主要內容,通過學生自主、開放、創造性的實踐性活動進行主體感受、體驗、感悟,從而不斷積累社會經驗,提高自我教育和評價的能力,實現知、情、意、行統一協調發展,進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提高的教學。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它具有區別于其他教學的特殊性。
活動就涉及到參與,參與就是一種實踐,小學思品課活動教學就是以改造學生的主觀世界為主要目的的實踐活動,它沖破了傳統的強調知識本位、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模式的牢籠,倡導以人為本,傳統的教學主要是在教師的直接干預和控制下進行的,教師就是課堂的主宰,學生只是一個個逆來順受的聽命者,他們的自主性很低。活動教學則不然。活動教學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習主體對學習客體主動探索、不斷變革,從而不斷改進已有認識和經驗的過程。活動教學中的活動不局限于課堂、室內,根據教育需要,還可延伸到課外、校外;內容方面,活動教學的內容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其來源廣泛的新信息和新觀點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活動結構具有整體性。完整的活動由外部活動和內部活動兩個部分構成。就思品活動教學而言,其外部活動主要是感性的實踐活動,內部活動是指心理活動,即對外部活動的情緒體驗和理性升華。二是活動的過程具有整體性。傳統的思品教學按“傳知——激情——導行”結構程進行,教師帶著教材走進課堂、走向學生,偏重于知識的傳授,忽視情感因素、道德行為的訓練。思品活動教學改變了這一程式化的教學模式,它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及學生的心理狀況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入教材,走向社會。
三、小學思品活動教學的模式
在該教學模式中,學生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選擇具有教育意義的研究課題,以個人或小組的方式進行研究。通過觀察、調查、對比、分析、歸納和總結等,引導學生揭示問題或現象的本質,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初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選擇研究“課題”,即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具有教育意義的問題,所選擇的課題必須要與當前課程的教育主題相關聯,制定研究方案,即指導學生依照科學研究的方法,制定簡明扼要的研究方案,以解決課題中的問題,從而使學生明確課題研究目標、內容和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開展研究活動,即指導學生依據課題的研究方案,有條不紊地進行研究活動,如調查訪問、查閱資料、科學實驗等,以期達成課題的研究目標——解決課題問題;撰寫研究報告,即指導學生理清思路,將研究方法、過程和結果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交流研究成果,即指導學生升華認識,將研究結果和內心感受通過談話的方式表達出來。
參考文獻:
[1]黃陽.小學教育專業的專業定位和培養模式[J].繼續教育研究,2008,(3).
[2]何宗.教育改革與教師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