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際品
摘 要 小學語文學科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因為沒有哪一個學科的學習不涉及到語文,另一方面,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其實也同時在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認識這個世界。正因為語文學科本身在教學內容上的多樣性、多元性的特點,加之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所以,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具有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學就可以借助各種信息媒介提供的豐富的信息源,把課本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多媒體 興趣 語感 想象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4-0009-01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直是廣大語文教師凝神思考、孜孜追求的目標。而其中的關鍵是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促使課堂教學內容、方法的最優化。實踐證明運用多媒體手段,充分發揮其教學功能,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進多媒體技術,把聲、像、圖、文、情境與聽、說、讀、寫有機結合起來,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能使課堂教學變得更為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下面我從三個方面淺談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有個教育家曾說,有趣味、有吸引力的東西使識記的可能性幾乎增加一倍半。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學生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學生們才能樂于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課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并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
二、運用多媒體感知語言,培養學生語感
形象思維是一種以表象為材料進行的思維,它具有形象性、整體性、直覺性和富有情緒色彩等特點。而我們的閱讀教學正是要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使概括的東西變成具體形象的東西,把作者的語言轉化為活脫脫的生活、人物,在頭腦中活動起來,甚至在此基礎上想象出超乎語言本身的事物時,才有可能觸景生情、浮想聯翩,才能對詞、句有具體的感受,產生語言的形象感,使學生最終真正理解文學形象所蘊含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境界。可見語感的訓練關鍵在于將文字轉化為生動可感的形象。現代教育技術的恰當運用,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
光說不行,還是簡單舉一個我教學中的例子吧。我教學八年級語文下冊《雷電頌》時首先從網上找到一個生活中演講的錄象帶讓學生邊聽邊看,演講者技術的確不錯——活脫脫一個屈原再世,學生聽的特投入,演講結束好長時間掌聲仍不斷,我確信課前的勞動沒有白費,下面的不用說,模仿屈原的大有人在,這堂課成功了。通過運用多媒體上課,學生在語感方面上了一個臺階。
三、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想象力
學生天真爛漫,想象力豐富。只要教師引導得法,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就能很好的激發并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說話能力。而電教媒體在說話訓練中,激發并培養學生想象力又極其有利。在講到紀伯倫的《組歌》時我讓學生看了一個flash課文朗讀,之后,讓學生用第一人稱和擬人手法,發揮想象和聯想,仿照課文對一景物抒發自己的感情,收到很好的效果。
可見,加強多媒體教學,運用畫面、音樂等媒介將課文中抽象的文字,轉變為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這也是增強審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徑。當前,隨著電腦網絡的普及;多媒體教學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采用,那鮮活的畫面、優美的音樂,恰到好處的色彩運用,確實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難忘的印象,有時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利用計算機進行教學雖然方便學生學習,但不會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現在好多老師用多媒體上課卻走上了歧途。辛辛苦苦利用課外時間制成的課件卻成了藝術品、動漫世界,把課也上成了地理課、政治課等其他的課,甚至上成了綜藝大觀。老師把多媒體當作教學主要手段,而不是輔助手段,上課成了滿堂講、滿堂灌、滿堂都是“二人轉”,滿堂歌、滿堂舞、滿堂生光電,語文課就變味道了,語文就不是語文了。所以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千萬要注意,千萬要慎重,不能把語文課上成綜藝大觀。
參考文獻:
[1]錢成,徐越化.中學語文教學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