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義鋼+周作軒+肖乾波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腹痛的診斷與治療方法,總結臨床診療經驗。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內科在2017年3月到2017年6月間收治的急性腹痛患者90例其診治資料。診斷之后按硬幣法進行平均分組,對照組予以常規并抗生素頭孢曲松治療,研究組在此基礎上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比較治療效果的不同。結果:所有90例患者中,初診的診斷準確率為85.6%(77/90),其中內科病癥診斷準確率92.1%要明顯高于外科病癥診斷準確率73.1%(P<0.05),且研究組患者所獲治療有效率95.6%要明顯比對照組的高(P<0.05),數據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結論:對急性腹痛患者的臨床診斷,要結合其既往病史、影像學檢查等諸多手段做深入的分析和診斷,以此來盡量控制誤診率的發生。在常規對癥治療的基礎上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腹痛癥狀,使其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急性腹痛;臨床診療;糖皮質激素
【中圖分類號】R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7--01
急性腹痛是指患者自覺腹部有突發性的疼痛發生,而且常見有陣發性的惡心、嘔吐以及出汗等一系列癥狀發生,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內科急癥,存在起病急、病情重且發展迅速的特點,由于該病的病因復雜,所以不可避免的會存在一定的臨床漏診率和誤診率,而這也會給患者造成很大的不良影響,一旦患者得不到及時的救治,便可能會由于繼發嚴重的并發癥狀而威脅到其生命安全[1]。因此,本文就對急性腹痛的臨床診療經驗做出如下總結。
1.資料來源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在2017年3月到2017年6月間收治的急性腹痛患者90例其診治資料,診斷之后按硬幣法進行平均分組,每組患者各為45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齡從18歲到77歲,平均年齡為47.9±3.6歲,研究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齡從19歲到79歲,平均年齡為48.3±3.8歲。經統計學分析,兩組病例基本情況可見為均衡性(P>0.05),提示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診斷方法 ①對患者既往病史進行詢問,對其臨床表現做全面的觀察,并做體格檢查;②行超聲、X線胸片或者是CT影像學檢查。
1.2.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取其平臥位,予以營養支持,糾正其水、電解質紊亂、補液等一般治療。在上述基礎上,對照組患者使用頭孢曲松鈉2.0+0.9%氯化鈉注射液行靜脈滴注治療,每天1次。另外,研究組患者再予以地塞米松,行靜脈滴注治療,每天1次,每次5~10mg。
1.3 療效評定[2] ①顯效,治療后在1天內,患者腹痛的癥狀消失;②有效,治療后在3天內,患者腹痛癥狀可見有好轉;③無效,治療后在3天內,患者的腹痛癥狀并未見有好轉。
1.4 統計學數據 對此次研究中所得到的關于患者治療的整體有效率,使用檢驗計數資料,若結果為P<0.05,則代表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所有數據皆經由SPSS19.0軟件統計。
2.結果
2.1 臨床診斷結果 所有90例患者中,初診的診斷準確率為85.6%(77/90),其中內科病癥誤診3例,診斷準確率為92.1%;外科病癥誤診7例,診斷準確率為73.1%;婦科病癥誤診3例,診斷準確率為88.5%。其中以內科病癥診斷的準確率最高,要明顯高于外科病癥診斷準確率(=4.240,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如下表1所示。
2.2 臨床治療結果 由下表2中數據可見,研究組患者所獲治療有效率95.6%要明顯比對照組的高(P<0.05),數據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結合本文研究結果可見,所有90例患者其初診的診斷精準率為85.6%(77/90),其中內科病癥誤診3例,診斷準確率為92.1%,以急性胃炎、急性胃腸炎與消化性潰瘍最為多見,誤診則是由于腸痙攣與急性胃腸炎等臨床表現容易和其它多種臟器疾病的臨床表現相混淆。外科病癥誤診7例,診斷準確率為73.1%,其中常見的為膽道疾病和急性闌尾炎,誤診則是以消化道穿孔或者是膽道疾病等這類隱匿性的臟器疾病為多見。婦科病癥誤診3例,診斷準確率為88.5%,常見于宮外妊娠破裂,誤診原因則是在于其早期的癥狀表現并不是很典型[3]。在這幾種病因中,以內科病癥診斷的準確率最高,要明顯高于外科病癥診斷準確率(P<0.05)。究其原因來看,主要是由于在初診階段,臨床醫師很容易先入為主,以內科疾病與其檢查手段為主了,并沒有重視腹腔外疾病、婦科疾病以及外科病癥。而針對于此,對急性腹痛患者進行診療時,醫生應該先將腹腔外疾病的這一可能進行排除,之后再考慮是否非內科、婦科以及外科病癥方面的病因,無論是對哪一個病因可能性,特別是對那些罕見的、隱匿性臟器病癥,都要全面結合各種輔助診斷手段進行確診[4]。
對于確診的急性腹痛患者,應盡早使用緩解腹痛的藥物,以此來避免進一步發生并發癥。另外,合理使用抗生素來對細菌感染進行控制。在上述基礎上,本次研究適當的使用皮質類激素進行治療,結合研究結果來看,研究組患者所獲治療有效率95.6%要明顯比對照組的高(P<0.05),數據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究其原因來看,是由于糖皮質激素能誘導抗炎因子的合成,并抑制炎性因子的合成,所以可有效緩解腹部疼痛。
筆者也擔任部分急診工作,且與組團衛生院有較多業務往來,涉及雙向轉診工作,尤其是接診腹痛患者較多,現階段本地區衛生院由于業務水平與輔助檢查設備欠缺等客觀條件所限,部分腹痛患者往往不能明確診斷,治療效果也欠佳,需要轉至縣級醫院進一步診治;概括全文來看,雖然內科收治的急性腹痛患者多是以內科疾病導致的比例大,但是,在臨床診斷時,通過詳細了解病史,動態觀察腹痛癥狀演變過程,全面而有重點的體格檢查,結合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等,作診斷時除考慮腹部臟器本身病變之外,也要與可引起腹痛的腹外疾病作鑒別,結合諸多手段做深入的分析,絕大多數腹痛可以明確診斷,并以此來盡量控制誤診的發生。一旦確診,便可在常規對癥治療的基礎上酌情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腹痛癥狀,使其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欣.消化內科急性腹痛患者128例臨床診療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11(18):91-92.
[2]黃左陳.消化內科急性腹痛患者115例臨床診療探析[J].醫學信息,2015,25(44):419-419.
[3]連炳新,陳光祖,鐘兵等.急診內科急性腹痛患者的診療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34):89,91.
[4]鄧福珠,唐麗容,朱瑩瑩等.消化內科急性腹痛患者128例臨床診療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6(8):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