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文化基因的角度出發,通過對陸游始祖陸通、高祖陸軫、曾祖陸珪、祖父陸佃、父親陸宰及陸游兄弟、曾孫陸秀夫等典型的陸游族人史料的梳理分析,揭示了家學家教對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必然性,同時也證明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來源。
關鍵詞:傳統文化 家學家教 陸游 傳承
文化基因是指相對于生物基因而言的非生物基因,主要表現為信念、習慣、價值觀等。幾千年來,家學與家教都是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良好道德的主要基因。歷史上凡是在學術上有一定建樹和造詣的學者大多都受過刻苦的家學或經受過良好的家教。南宋偉大愛國詩人陸游就是典型一例。
陸游一生所表現的民族氣節、愛國情懷與良好的家學、家教密切相關,當然,祖上的嚴明家教和他本人的刻苦學習、潔身自律也是分不開的。陸游一生中詩文著作頗豐,“六十年間萬首詩”,至今廣為傳頌,僅《劍南詩稿》就收錄其詩9229首,是我國歷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之一。又如他的《入蜀記》《謂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等散文著作,無一不是寶貴的文學史料,對研究歷史、地理、氣象、軍事和南宋的經濟文化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陸家可謂“文武忠孝,史不絕書”, 陸家歷代為人、為學、為官,都被當時和后世所稱道。
據《宋山陰陸氏重修宗譜序》表述,陸游深以楚狂陸通為始祖而自豪。陸通乃春秋末期傳奇式人物,從《論語》《莊子》《高士傳》等相關記載看,陸通表面言談非常狂妄,實則頭腦異常清醒。他始終保持一身清高,不愿同流合污,最終成了隱士,是亂世中的睿智之人。自陸通始,家族及后裔以其作為及風尚為豪,可謂家學淵源,基因強大。至陸游高祖陸軫,更是自幼秉承“耕讀傳家”之祖訓,刻苦攻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登進士第,數次殿試均為第一。出仕之后,對兒孫們言傳身教,良好的家學和家教代代相傳,乃秉承祖訓并有所發展的典范。陸軫著有《修心鑒》,明確指出哪些該弘揚,哪些該警戒。他用“陽”與“陰”來表示正負,“陽”為正面,應予奉行和發揚,用現代流行語來說,其24條“陽”的內容都是正能量的,也就是給后人的正面教育。“從微至著,積而成德。所謂受之益,必增算而誕生。”32條“陰”的內容為負面,指出“常須警戒,毋令沾染。若迷而自犯,是集諸惡。從微至著,積而成賊。所受之以損,自戕而取亡。”即不可為者。陸軫做了四十年官,因不善溜須拍馬,到晚年才官至禮部郎中,“一生忠正,兩袖清風”,最后辭職歸隱。
曾祖陸珪一生雖然官職不高,但天資聰穎,富有才氣,為好學尚義之人。祖父陸佃,曾獲探花,為禮部侍郎,修《哲宗實錄》《神宗實錄》。因祖上為官清廉,家境并不富裕,但對祖上嚴謹的家教和勤儉節約之家風時刻不忘。夜間讀書時,為節約燈油,或借皎潔的月光,或借白皙的雪光。為求得更多學問,他不遠千里,長途跋涉,肩背一捆草鞋,步行到金陵(今南京)向王安石求教。他是王安石的嫡系學生,但王安石問他對變法的看法時,他敢于直言:“恐推行艱難。”因而不被重用。由于立志苦學,終于成材,官至尚書左丞,為國輔君佐治。陸佃對“經學”“禮學”都頗有研究,還著書立說。不僅自身品學兼優,用人也注重德才兼備。他為人重禮儀,有氣節,提倡“恕”道;為官剛正不阿,秉公辦事,有錯必糾。陸佃勤奮好學、清廉為官的一生在《宋史》卷343有載。陸游最崇拜的就是祖父,司馬光掌政后,變法派受到打壓,人們與王安石劃清界限,陸佃卻率領王安石過去的學生同祭王安石。在《家世舊聞》中,陸游記述祖父“不肯以所長蓋眾”“恬于仕進,而志則常在生民”“性儉約”,對祖父陸佃生前的為人和為學,字里行間均蘊含深情,深深影響著陸游和兒孫們。
陸游的父親陸宰,曾遷京西路轉運副使,知臨安府。他一生堅守王學(王安石之經學),是一位詩人,更是一位學識豐富的學者。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落職后,退居鄉里專心于藏書和耕讀,建有藏書樓曰“雙清堂”,藏書數萬卷,是遠近聞名的藏書家,藏書量在當時江南首屈一指。陸宰晚年適逢“靖康之變”,戰火不斷,藏書之難可想而知,陸宰為了收存一本《京本家語》,“而蟲嚙鼠傷,殆無全幅。綴緝累日,僅能成帙。乃命工裁去四周所損者,別以紙裝背之,遂成全書。”其愛書惜書之心可見一斑。高宗紹興十三年(公元1143年)皇上下詔,向社會征集書籍,陸宰把家里藏書捐贈朝廷共13000卷有奇,這么多的家庭藏書可謂“家學有根,家教有本”。陸游后來也建有“高齋”“書巢”,藏書亦富。《(南宋)會稽二志點校》載:“陸氏書特全于放翁家,嘗宦兩川,出峽不載一物,盡買蜀書以歸,其編目日益巨。”父親陸宰對陸游的影響是最直接的,不僅對陸游兒時的讀書抓緊,且在陸游青少年時期的思想教育,特別是愛國思想的影響極為深刻。陸宰在京西轉運副使任上,因受主和派的排擠,在欽宗靖康元年落職,奉祠家居城區斜川橋中正坊,但仍時刻關心國事,與士大夫中的主戰派同僚們保持密切往來,常論國計民生,抗金復國,特別是談及以秦檜為代表的投降派們賣國求和、打擊殺戮主戰派官員時進行慷慨激昂的議論,父輩們憂國憂民的情緒,剛正不阿的氣節給少小的陸游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總結陸宰一生為人,可謂關心國事,崇尚氣節;恪守王學,不畏權貴;學識豐富,深諳典故;身為詩人,鐘情圖書。陸游在《誦書示子聿》中有“楚公著書數百篇,少師手挍世世傳”之句,對父親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陸游在《跋傅給事帖》中記錄:“紹興初,某甫成童,親見當時士大夫,相與言及國事,或裂眥嚼齒,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殺身翊戴王室,雖丑裔方張,視之蔑如微不足道也。”受家庭愛國思想之影響,以至后來陸游盡管在愛情不如意、官場不得意、仕途不達意的情況下,他的愛國情懷仍舊矢志不移,同時在心中牢固樹立著愛鄉、愛民的信念。
陸游生逢喪亂,六歲時為避戰亂,隨父全家寄居東陽。因家風崇尚讀書,他六歲就入當地鄉校讀書,至九歲回歸山陰,即被送往云門草堂就讀。陸游天性愛讀書,進入云門草堂后無書不讀,用功至極。除四書五經等一些必讀的經史之外,還涉及很多學科,從文學歷史到詩詞曲賦,從天文地理到孫子兵法,從書法繪畫到周易道教,從神農本草到醫理治則等,有的通讀,有的細研,從其留存于世的詩詞中可窺一斑。在家世中有記載,他“少年嗜學,諷讀每至深宵”。他自己在《渭南文集》卷二十八《跋淵明集》中記述:“吾年十三四時,侍先少傅居城南小隱(山),偶見藤床上有淵明詩,因取讀之,欣然會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讀詩方樂。至夜,卒不就食。”真乃廢寢忘食也!陸游十二歲開始學詩,到八十四歲時仍是“無詩三日卻堪憂”,即使到了病重的晚年,依然寫詩不止,其一生創作之巨量,內容之豐富,堪稱空前,作品主旨大多抒發了政治抱負,反映了人民疾苦,批判了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如《關山月》《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書憤》《示兒》等詩作均被后世傳誦。陸游是典型的陸氏家族家教的繼承者。梁啟超認為他真正稱得上是鐵骨錚錚好男兒,因為他既有文人的理想主義情懷,又不失男子漢的傲骨與倔強,悲天憫人真性情,九死不悔,不愧“亙古男兒一放翁”。
陸游祖上的家學、家教是代代相傳的,也是家族式的普遍風尚,不僅是文學藝術和寫作技巧方面的純粹傳承,這種基因的傳承,貫穿始終的核心精神是深沉的愛國之情、深厚的愛鄉之情、深切的愛民之情。陸游有兩個哥哥。陸淞,知會稽郡,在任天臺縣令間勤政愛民,頗得民心和朝廷賞識,清嘉慶間編《陸氏宗譜》記載:“任滿,朝廷以公非百里材,升授江西廣信府知府。時將赴命,百姓遮道泣留者以萬數,不啻河內之祝宋均,車轍之攀劉寵也。事聞于朝,深加獎勵,令食知府俸,留任于臺。士民乃愜所望焉……”陸浚,知岳州,曾任泉州通判,是一位辦實事的篤厚君子,時任紹興簽判的王十朋在《送陸通判詩》中以“弟兄不減云間陸”贊譽陸游弟兄二人。再譬如陸游曾孫陸秀夫,在南宋王朝垂亡之際,不但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而且充分表現了偉大的愛國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元人脫脫、阿魯圖先后領銜編寫的《宋史》,不但為陸秀夫立傳,而且列入“忠義”一門,贊其“與眾共立衛王”;《會稽陸氏宗譜》也有陸秀夫小傳:“宋師南北受敵,諸軍大潰。公走帝舟,度諸舟環結,不得走。乃先驅妻子入海,然后抱帝同溺。時兄弟子侄從溺者十六人。”崖山投海,陸秀夫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壯舉不僅彪炳史冊,而且在當時直接起到了感召作用,可謂忠貫白日,義薄云天。此壯烈愛國之舉,若非繼承良好的家學家教,怎能為之?可以說,陸秀夫是歷史上“至忠”的典范,雖然有歷史的偶然性,但受陸游及先祖們忠君愛國思想的熏陶,卻是其必然的結果。
時至今日,陸游后人代有英才,在各種平凡的崗位上盡心盡責,忠君思想隨時代發展自然不必再發揚,但愛國、敬業、友善卻是當今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主旋律,也是后人們永不丟棄的家學、家教。愛國愛民、剛直不阿、安貧樂道不僅是陸家的遺風,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更是優秀知識分子的共同美德。教育后人樹禮立德、謙和為人、清廉為官、自律自重、誠實處世,這與當今社會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觀點又何嘗不是高度契合!
參考文獻:
[1]錢仲聯.劍南詩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錢仲聯,馬亞中.渭南文集校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3]于北山.陸游年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鄒志方.陸游家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5]鄒志方.陸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羅炳良.南宋史學史——南宋史研究叢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陸勇,男,大學,中共紹興市委黨校,研究方向: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