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
近日,北京市某中學一學生在廁所受辱的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中,一名身穿校服的少年站在廁所角落,被逼吃糞便。拍攝者不時飆出臟話,并手持棍棒敲打受害者。即便受害少年帶著哭腔求饒,仍遭遇臟話辱罵和敲打。
這起校園欺凌事件,再次激起人們對中小學校園欺凌和暴力現象的關注。近年來,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時有發生。去年北京某小學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更是引爆輿論場。遭受欺凌兒童的媽媽朋友圈上那句話:“十年前的今天,我拼著命生下了兒子;十年前的今天,兒子拼著命來到我身邊。每對母子都是這樣拼著命才能相見,可是我卻沒有保護好他。”更是道出了父母對校園安全環境的殷殷關切,提出了嚴肅對待和系統解決校園欺凌和暴力問題的迫切需求。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健康成長,關系到每個家庭的幸福,也牽動全社會的心。當前,系統性的校園安全考量和措施,在我國尚未形成合力。現實情況是,全社會對校園欺凌和暴力的認識與科學認知尚有差距,導致二者的邊界模糊,往往認為這是未成年人之間的問題,外界介入主要是教育勸誡,不能“過度干預”。這種認知模糊、界定不清的局面,致使防治合力一時難以形成。歸納起來,校園欺凌和暴力的成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是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目前一些家庭和學校對孩子進行的往往是功利教育,他們關心的是孩子的智力培養和知識培養,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重視度遠遠不夠。部分家長和老師沒有給孩子灌輸尊重生命,關心、理解和信任每一個人的理念,沒有培養孩子要對一切美好有所向往的信念。那些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生命教育的孩子,人格往往是不完善的,他們沒有發展出足夠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二是不正確價值觀的影響。目前涉案的未成年人基本都是“00后”,這一代人屬于“獨二代”,在目前的法律法規監管漏洞下,他們比前代人更容易接觸到暴力,例如很多影視作品、網絡游戲等,都充斥著暴力、低俗和不文明。未成年人還不具備完善的辨別能力,因此這些不正確的價值觀會深深影響他們,使他們對暴力產生心理認同,行為上會不自覺地甚至刻意去模仿暴力行為。當他們有了憤怒和不滿,當他們要爭取權利、地位和別人的尊重時,暴力行為往往在不經意間會成為他們的重要選項。
三是處理方式流于表面。事實上,大量的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并沒有被處理,很多家長對此不以為然,以為是孩子之間的玩鬧。學校往往是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個明顯后果是,涉事的未成年人一直在享受過度保護,無法認清自己行為的不當和自己造成的嚴重后果,沒有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因此,他們可能還會再次施暴。
四是信息工具的推波助瀾。其實每一代人都存在著校園打架、欺凌現象,但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校園欺凌的圖像、視頻借助網絡及移動終端在全社會傳播,幾乎可以觸達每一個角落的未成年人,這很容易對未成年人產生示范效應,他們可能會去模仿那些已經發生的校園欺凌和暴力行為。
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如果不及時進行心理介入,被欺凌的孩子往往會缺乏自信、自尊,甚至自我封閉、性格孤僻,這種負面影響可能會伴隨終身。施暴者同樣不容樂觀,如果不及時進行矯治、感化,他們可能會變得更加暴力,甚至會心理扭曲,進而可能危害社會。
總之,當前的校園欺凌和暴力問題,是我們長期以來只關注知識教育,忽視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法制和規則教育所產生的惡果,要消除這些問題,必須鏟除功利教育的土壤,讓教育回歸育人本質。目前的專項治理,體現了國家對這一問題的重視,而要徹底割除這一校園毒瘤,應該把專項治理和建立長效機制、回歸學校育人本質結合起來,讓校園回歸其應有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