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興立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教材為例,結合課堂教學實踐,從改進演示實驗、收集干擾信息、對比探究實驗和多媒體展示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演示實驗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高中化學 人教版 演示實驗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B-0140-02
化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可以說脫離了實驗,化學就成了紙上談兵。考慮到中學教學條件有限,讓每位學生都能充分、完整地進行化學實驗是不太現實的,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會采用演示實驗的方法,提綱挈領,深化提高。演示實驗是以教師為實驗主體,向學生展示的一種實驗。一般實驗難度較高或者進行實驗的條件不足時,只能采用演示的方式。演示實驗中體現的知識也往往是學習中的重點,一個實驗就能引出一系列的知識點,從而推進課堂教學。下面介紹四種課堂上的演示實驗的具體應用。
一、改進已有,培養創新能力
教學有兩個部分,第一是教師的引導,第二是學生的學習。在教師引導的部分,通常會沿用以往的經驗,這樣的做法其實有利也有弊,利在效率較高,弊在發揮較少。當下的教育倡導創新,因此在演示實驗這一方面,化學教師首先從已有的實驗開始改進,促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創新。
在選修 4“化學反應原理”中,我們學習了酸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實驗原理。在這部分的實驗中,教師經常采用 NaOH 溶液與 H2SO4 溶液反應生成 Na2SO4 和 H2O 的實驗來進行演示,理由是這樣的實驗比較簡單,也非常安全。我們首先來看看這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NaOH+ H2SO4=Na2SO4+2H2O。從實驗的反應物和生成物看,反應前后都是以無色溶液的形式出現,實驗現象不明顯。唯一能“證明”酸堿進行了反應的現象就是:當溶液混合時發生了放熱反應,但是在演示實驗中卻體現不出來。如果需要進一步演示酸堿反應生成了鹽,就需要用溶液酸堿性來表示,這樣的話實驗現象就比較隱蔽了,不能直觀地展示。在筆者的課堂上,筆者沒有直接采用簡單的氫氧化鈉和硫酸的中和反應進行演示,而是帶領學生進行思考:我們怎樣才能做出實驗現象明顯的實驗呢?有學生提出可以采用有色溶液,筆者認可了這一思路,然后開始進行實驗改進,力求創新。從溶液的有色性和適用性來考慮,我們選取了鐵離子溶液。為了突出實驗前后的變化,我們將反應物中的堿換成了固體,采用了 Fe(OH)3固體,而酸仍采用稀硫酸溶液。反應開始前,反應物為紅色固體和無色液體,反應后則大大不同,生成了黃色溶液,而固體也溶解在了液體中。反應方程式為 Fe(OH)3+ H2SO4=Fe2(SO4)3+H2O。這樣的實驗現象具有視覺沖擊力和美感,將演示實驗的效果提升了一個層次。
中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過度依賴于經驗,沒有動力去創新,這是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的。教師教學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不妨與學生一起思考,將原有的經驗加以創新,實現共同進步。
二、認清干擾,激活問題意識
演示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相應的化學知識,這就體現了一個“定向”的要求,但是在演示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偏差,產生干擾因素。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給予重視,不能一帶而過,而是需要重點解釋干擾信息,讓學生認清干擾因素,激活問題意識。
以必修 1 中的“金屬及其化合物”這一章節為例。在本章節的教學中,筆者演示了一個 Fe 單質置換化合物中 Cu 的演示實驗。該實驗的具體操作是,將一根打磨好的鐵絲浸入到硫酸銅溶液中,預期的現象是鐵絲表面附著上一層紅色固體,這個紅色固體就是被置換出的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CuSO4=FeSO4+Cu。但是在課上實際演示的實驗中,鐵絲表面沒有附著上紅色固體,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黑色固體,同時也摻雜著一些暗紅色的物質。我們猜測,帶有紅色的物質就是置換出來的銅,但是反應并沒有完全按照設想來進行。如果要演示銅鐵置換反應,這樣的實驗現象顯然不能讓學生信服。實驗中出現了干擾因素,學生此時就有了疑問,教師不應該壓下學生的問題,而是要順應學生的問題意識,將干擾因素一一認清。接下來,我們對鐵絲和溶液進行了研究,發現碳含量較高、溶液濃度大等因素造成了鐵絲表面變黑的現象。
演示實驗并不是像教科書一樣讓學生去“觀摩”,而是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鍛煉思維能力,逐步形成問題意識。演示實驗不一定是完美的,會存在干擾因素,在演示中要善于識別。
三、對比探究,指導分析問題
對比實驗也是一種常見的演示實驗方法,通過對比,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物質的性質,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一個實驗演示完畢,學生可能印象不深,但是如果涉及現象之間的對比探究,那么就能直觀地說明問題了。
在選修 4 第四章第一節的“原電池”中,我們學習了原電池的原理以及分析的方法。原電池中存在兩個電極,電極在電解液中進行反應,恰好構成一組對比。下面以金屬電極為例進行說明,電極作為正極還是負極,與活動性是密切相關的。為了進一步比較金屬電極的活動性,筆者設計了一個銅鐵電極原電池的對比演示實驗,對比的是銅電極與鐵電極之間的活動性順序。在同一電解液中浸入銅電極與鐵電極,連接好電路。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可知,電流在原電池外的流動方向是從銅電極流向鐵電極。根據物理學中的定義,電流從正極流向負極,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銅電極為正極,得到電子;鐵電極為負極,失去電子。在原電池中發生的得失電子反應如下:
負極:Fe-2e-=Fe2+(氧化反應)
正極:Fe2++2e -= Fe(還原反應)
通過兩個電極之間的對比,可以判斷出鐵比銅更容易失去電子,因此活動性更好。這是物理學結合化學的分析方法,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學會分析問題是學生在學習中學到的真實能力,而其中的方法需要教師來引導。在原電池的正負電極對比實驗中,學生能發現原電池中的細節知識,從實踐的角度認識活動性的概念。
四、電子展示,規范操作技術
演示實驗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或者說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才選擇了演示的方式。但是有些實驗產物有毒有害,這時候就需要運用現代的多媒體技術,通過聲、光的效果,為學生展示逼真的實驗場景,從而避免危險,同時也掌握了實驗操作。
例如必修1第四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中的第二節“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在這一章節中,我們要學習一個制備氯氣的實驗。氯氣是一種有毒氣體,其制備過程有一定的難度,同時也存在安全風險。氯氣制備有多種方法,因此制備中的操作技術也難以一時都演示出來。因此,對于氯氣制備實驗我們可以換一種思路——通過電子模擬的實驗,既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到實驗現象,熟悉了實驗操作技術,又能很好地避免與有毒氣體的接觸。選取“二氧化錳與濃鹽酸混合制氯氣”為例,筆者在課上選用了一個演示動畫,畫面中有控制實驗操作的按鈕,通過“模擬操作”可以完整地呈現實驗過程。實驗的化學方程式為:
4HCl(濃)+MnO2=MnCl2 +2H2O+Cl2↑
雖然沒有進行“實戰”,但是實驗操作的方法、技術細節借助電子模擬實驗的便利都一目了然,同時還進行了多種方法的氯氣制備,學生的規范操作技術也漸漸積累下來。
在教學的階段,由于實驗處在一個感性認知的時期,因此可以采用模擬實驗的方式進行教學。在實際實驗中實現不了的效果,在電子模擬實驗中可以很好地滿足要求。
綜合來說,演示實驗在教學中既可以看作一個實踐任務,又可以看作是一個生動講解。相對于其他實驗,演示實驗更適合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探討,且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課堂演示實驗,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動手動腦。
【參考文獻】
[1]晁 艷.加強化學演示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化學綜合素養[J].數理化學習,2011(12)
[2]常宗艷.高中化學演示實驗的創新探索[J].科技資訊,2014(36)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