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祎一 劉燕
摘 要:文章對國外圖書館災后重建的相關論文進行了梳理,國外關于圖書館災后恢復重建的研究以實證研究為主,建立在長期實地調查的基礎上,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按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注重描述恢復重建的各個環節,進行深入思考,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圖書館;災后重建;綜述
1 災難預案在災害發生時的適用程度
在地震頻發地帶、在颶風頻襲地區,圖書館都會進行災難管理、建立災難預案。杜蘭大學圖書館建立了詳細的災難預案,并且在颶風來襲前兩個月剛剛做了修訂,而且成立有專門的圖書館應急響應小組,還編印有詳細的包括圖書館員工和相關應急機構的通訊錄。長達28頁的災難預案,列舉了災前具體的防范措施、發生災害時應遵循的自救步驟、災后詳細的恢復方法。各方的聯系方式形成了一個電話號碼樹,以便在災難發生后進行聯絡,通報災情,進而進行救助。
預案的制定,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災后,在某些方面,圖書館人可以按照預案的措施、步驟,逐步地開展自救活動。但是當災難真正來襲時,圖書館的災難預案有些卻很難派上用場。災難破壞了城市的整個通訊系統,更別說圖書館的通訊系統了,從網絡到電話,很長時間都處于無法連接狀態,因此,通訊錄就無用武之地。即使災難發生前成立的應急響應小組可以聚集到一起,但由于人數太少,其他圖書館工作人員都分散在城市各處,無法統一,因而無法及時地開展搶救工作。此外,在大災大難面前,圖書館無法預知到受災規模的大小、情況的復雜,災難預案失靈,無用武之地。
2 災后圖書館所發揮的作用
颶風發生后的一個月時間里,圖書館成為新奧爾良市唯一的晚上仍然堅持開放的場所,圖書館真正成為了社區居民活動的中心。圖書館盡快地修復了館內的網絡設施和計算機設備,向公眾提供電子信息服務。人們到圖書館來上網,從網站上獲取政府信息、查詢救助政策,與朋友進行即時聊天、發送郵件,圖書館成為公眾與外界聯系的紐帶。圖書館盡快地整理出一些休閑、娛樂和心理方面的書籍,提供給當地群眾,讓人們在書籍的陪伴中排解心中的憂郁,圖書館成為了人們遠離嘈雜、寧靜身心的場所。
3 圖書館重建中心的建立
待災情穩定后,圖書館隨即開館,向公眾提供服務。除了開展日常工作外,圖書館還要進行受損資源的重建工作。但圖書館的重建工作要與日常工作相分離,不能影響日常工作的進行。因此,圖書館將館外的一處專門貯存圖書的場所改建成圖書館的重建中心,進行受損文獻的修復工作和捐贈文獻的加工工作。在重建中心的建立過程中,圖書館會尋求某些基金會的支持,使部分重建資金的問題得到解決。
圖書館通過招標的方式,將重建中心的工作外包給公司來做。這樣一來,可以使圖書館的館員安心做好日常工作,不被重建工作分心。外包公司按照圖書館的要求來進行重建工作,首先是人員的招聘。重建中心的工作是一項重要的工程,需要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和專家,包括專業人員和輔助助手來做文獻的修復、分類、歸檔、加工和其他相關工作。重建中心的工作人員被分成四組,分別是編目組、修復組、加工組和歸檔組,每個組都由一名經驗豐富的圖書館員帶領,并受項目經理的監督和指導。
在重建中心的工作中,文獻加工工作是最重要也是規模最大的工作。在加工文獻前,外包公司要做兩項工作:一是對照圖書館的財產登記表,逐項檢查找到的館藏,并進行統計;二是為那些沒有在館藏目錄中的圖書分類。對那些在災難中受損的文獻,應先重新裝訂,再進行質量控制檢查,進而修復。對那些災后捐助的文獻的加工,雖然規模較小,但卻比較復雜,需要更高的技術來為其編目。
4 災后恢復重建的資金保障
美國災后恢復重建的資金來源除政府撥款和民間捐助外,還成立了一些基金項目,如卡特里娜圖書館援助基金、路易斯安那圖書館災難援助基金、德克薩斯圖書館協會災難援助基金、教堂和教區圖書館協會基金項目等。這些基金項目把分散在各處的愛心捐款集中起來,統一管理,按照圖書館的受災程度和重建需要發放。美國還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尋求商業機構的投資,如政府會同一些企業簽訂協議,共同投資興建大型基礎設施項目。
5 災后恢復重建的法律保障
在災后恢復重建的法律保障方面,日本當之無愧是做得非常好的,擁有完善的災難管理法律體系。《災害對策基本法》是日本防災、抗災、救災的重要法律,有“抗災憲法”的稱譽。此外,《災害救助法》、《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地震保險法》、《建筑基準法》等法律法規相配套,并制定了《防災對策基本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目前,日本有關災難管理、應急救援的法律法規共有227部,形成了非常完善的法律體系,規范了政府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的方法和措施,有效地指導災害預防和恢復重建工作的開展。
美國在應急管理的立法上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會隨災害的發生制定有針對性的法律予以保障。《民防法》明確了聯邦政府在指導、協調、支持各州和地方政府開展民防工作的職責,《羅伯特·斯坦福救災與應急救助法》對聯邦政府救助的對象、內容、條件以及重大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認定做了明確的界定。美國在911恐怖襲擊事件后出臺了《國土安全法》,在“卡特里娜”颶風災害后制定了《后“卡特里娜”應急管理改革法》。
6 災后恢復重建的思考
(1)將挑戰視為機遇。在重建中,圖書館人要關注于積極的、樂觀的發展前景。不唉聲嘆氣、不被災難所打倒,災難后可以重生,將挑戰視為機遇,變劣勢為優勢,抓住機遇,從機遇中尋找圖書館的新的發展方向。
(2)數據的異地備份。對于圖書館的基本數據,特別是重要數據,不要只保存在本地的系統中。使用移動硬盤、郵箱、博客、遠程服務器等,異地備份、多處備份,保證數據存儲的安全性和長久性。
(3)配合所在機構的整體規劃。圖書館在災后恢復重建中,不能只關注自身的計劃、自身的重建,而要服從領導,積極配合所在城市、學校的整體計劃和安排,統籌兼顧、整體協調,在重建中發揮圖書館的價值和作用。
(4)責任歸屬問題。在遭受了非自然的侵害后,圖書館要思考責任歸屬的問題,即誰應對事件負責。比如發生火災后,圖書館竟然沒有任何的消防設施,那么是誰允許這樣的一個圖書館開放下去的。
(5)災難管理日常化。圖書館要把災難管理日常化,經常評估圖書館的內外環境,預想可能發生的災難,接受隨時隨地的變化。災難發生后,圖書館應盡力將損失降到最低,并隨時做好應對災害的準備。
(6)定期更新災難預案。災難管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不可能準確地預測未來。災難預案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本館的實際情況,并借鑒他館的經驗,定期進行調整和更新。盡管有災難管理預案,有應急措施測試,但預案測試與預案實施是兩回事,畢竟災難類型與災難規模不同,人們對災難的反應也不同,任何因素都有可能隨時隨地發生變化,而且災前是否有預報也會影響到災后重建的整個過程。
(7)恢復重建的漫長性。災后恢復重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仍有許多工作要做。館舍、桌椅、書架、設備等硬件資源的恢復比較容易,但是圖書館的文獻、圖書館的服務等軟件資源的恢復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需要圖書館人攜手共建。
參考文獻
[1] MATTEWS G. Disaster Management: Sharing Experience, Working Together Across the Sector[J].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 Information Science,2005,37(2):6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