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燕+蔡潔
摘 要:廣州,是一個有歷史有文化沉淀的城市。近年來,如何把廣州打造成一個有自身特色的國際化城市,一直是我市城市建設的重點問題。我認為,廣州的特色很多存在于西關和東山。我校位處西關,很多學生來自西關本地,也有不少來自其他區。但是我們都是廣州人。愛市愛家,是我們都應該具有的感情。傳承廣州文化,也是我們這一代亟需完成的責任。
關鍵詞:廣州;文化
基金項目: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of "Twelfth Five Year Plan")《以網絡探究學習形式承載廣州文化傳承主題課例的開發與研究》(課題編號1201543516)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網絡逐漸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教學活動的方式也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其中,網絡探究學習就是一個很好的模式。所以,我們其實可以利用網絡探究學習來引起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在語文活動中有所樂、有所思,從而讓學生愛上語文。
結合以上種種,我們打算以網絡探究學習形式構建廣州文化探尋傳承系列課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語文、了解和傳承廣州文化的興趣,并為日后形成相關的校本課程做準備。
1 前期準備
1.關于廣州文化的理解
西關文化是在西關獨特的地理環境中,反映該地域獨有的風土人情、建筑物、歷史遺產,經過日積月累的沉淀而形成的一種獨具特色和風格的文化。包括有傳統特色的商業和文化,有南方建筑特色的騎樓街、西關大屋以及歷史文化街區;粵曲粵韻、西關童謠、西關美食、民間工藝等需要傳承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西關文化是荔灣文化、廣州文化的縮影。荔灣指的不僅是西關,但西關又是荔灣的重要代表。而廣州文化的代表是西關和東山,還有很多能代表廣州的文化象征,例如西關恩寧路、西關泮塘,沙面、東山小洋樓、瀛洲小洲村、“嶺南周莊”獵德村等。
1990年后,廣州作為不設防城市,外地人明顯越來越多,同時中央的推普工作在廣東深化,本地廣州話環境不斷萎縮,很多例如西關童謠的口頭文化遺產逐漸消失。另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深,很多具有廣州文化特色的建筑、行業、文化傳統、習俗等逐漸遠離,如粵劇、粵繡,哪怕最有特色的廣州飲食文化的傳承也面臨巨大挑戰
2. 關于網絡探究Webquest
Webquest是指“基于互聯網的探究性學習”。教師制作Webquest專題網站,精心編制,有計劃地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習者實施和完成任務。學習者經過分析綜合得到的信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探究學習中增長才干,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完成探究性學習的課題。
組成包括簡介、任務、過程、資源、評估、 結論六大部分。
2 研究過程
我們研究的內容主要是網絡探究學習網站的開發構建以及廣州文化傳承主題課例的開發與研究。包括1.網絡探究學習網站的開發構建、廣州文化傳承主題課例的開發與研究、網絡探究學習型課例的開發與實施。這里我們重點講廣州文化傳承主題課例的開發與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廣州文化傳承的意義和方法。
我們的負責老師共同敲定了三個課程——《從西關童謠、民謠看廣州文化》、《荔灣傳統行業發展與廣州城市主題文化發展》、《消逝中的廣州印象》。選定這幾個課例是因為我們打算形成一個“西關——荔灣——廣州”文化探尋系列課例,以網絡探究網站的方式呈現并供學生進行研究。整個系列的主題集中在文化傳承的內容與方式的探究。
其中,西關我想選取“童謠、民謠”一項來作代表,從童謠民謠中探尋工作文化;而粵曲粵韻、西關美食、民間工藝等就放到整個荔灣文化中來研究;最后從廣州文化地標的消逝入手,三個形成系列的課例旨在探尋廣州文化傳承的意義和方法,提高學生對西關、荔灣、廣州文化的認識,重點體現對廣州文化傳承,進行愛市愛家的情感教育。
當然,學生年紀不大,經驗不多,不一定能找出什么特別好的方式,只是希望他們在探尋的過程中,發現沒發現過的廣州文化的美,讓學生“知廣州”,從而激發學生“愛廣州”的情感。
3 研究中的困難
在研究中,我們遇到的困難包括技術層面的困難、研究內容中的困難和研究過程中的困難,其中技術層面的困難將在另一篇文章詳細講述,這里不作贅言。這里重點講述研究內容中的困難。
研究內容中的最大的困難講白了就是一個深度的問題。因為對西關或者荔灣或者廣州的研究不同年級都有在做,小到小學也有。要如何體現出高中不同于其他年級的特點,這是我們在研究內容中要突破的問題。一開始的時候,我們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后來參考了一些近似內容的小學、初中研究課題,然后發現,如果我們的學生研究只流于對廣州文化的認識,知道了一些以往不知道的關于廣州文化的內容——這的確也是一種傳承——但是這和小學、初中有什么區別呢?又怎樣突出高中生的思想和年齡特點呢?
我們討論后,決定把“傳承”定位在對廣州文化的認識,對廣州文化的理解,對廣州文化傳承方法的探討。尤其希望通過對方法的探討,讓廣州文化內化為學生的知識和愛廣州的感情。
方法要怎樣尋找呢?這個方面不要說對于學生,哪怕對于老師來說,都是一個難點。所以我們和學生是一起探討這個問題的。我們覺得可以參看其他城市、其他國家的例子,或者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傳承的例子。但是單純借鑒他城的例子也不實際,還必須結合廣州以及傳承的事物自身的特點才行。學生不斷地上網查閱資料,咨詢他人的意見,上街做問卷調查研究,嘗試找出適合廣州文化傳承的方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完全不參與結論的產生,只是在學生需要時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支援,例如知識層面和經費方面等。通過實踐研究,學生大約摸索歸納出幾個關于廣州文化傳承的方法:
1.舊城保護
對于物質文化遺產要進行保護。廣州是歷史名城,處處有歷史,點點見文化??梢越梃b巴黎舊城改造的例子,一方面,設立保護區,對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和修繕進行補貼,并拆除違章搭建、疏解人口,為低收入者提供租房補貼,使舊城改造平穩有序。另一方面,摒棄單中心模式,積極打造若干個選址合理、交通便利、功能全面的新城,既紓解了中心城區的人口和產業,保護了歷史文化遺產,也為城市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
北京雖然晚了60多年,但始終開始了這一模式,如梁思成當年的建議,于是有了現在的通州和雄安。廣州的最高領導必須有高瞻遠矚的眼界,高屋建瓴的魄力,讓廣州成為一個有自身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石屎森林。
2.新瓶裝舊酒
有些非物質性文化遺產,例如童謠、民謠、粵劇,因為有點不適合現代人的審美,所以日漸式微。有些物質文化遺產,例如粵繡、銅器甚至某些傳統美食,因為過時或傳人難覓,游走在失傳的邊緣。這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可以嘗試新瓶裝舊酒的方式,重新喚起人們的興趣。例如,用R&B來包裝童謠、民謠,像東山少爺就發了這類的唱片,大獲好評;有些新派粵式點心就用新型可愛的外形來吸引食客,像麻將外形的椰子糕等;銅器打造開設網店銷售,打破吉尼斯紀錄,以“奢侈品”定義銅器并參加相關展覽,和本土音樂人的跨界合作等……用“新瓶”讓“舊酒”重新劃發生機。
3.政府宣傳到位,民間宣傳輔助
政府擔任很重要的引導角色,可以舉辦各色活動,從上而下地推廣宣傳,這對文化傳承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政府成立粵劇藝術博物館,籌辦羊城國際粵劇節,舉辦粵劇嘉年華,舉辦廣州非遺創意賽,市婦聯、市教育局聯合舉辦舉行了由小學生和幼兒園兒童參加的大型優秀童謠傳唱比賽等,都對傳承廣州文化起到重要宣傳作用。
而我們也不能忽略民眾的拳拳之心,普通人也能為自己所熱愛的廣州出一份力。例如在各大公園都可以聽到公公婆婆在“操曲”(練習粵劇);一個名為“年粵日”的民間組織在廣州西關租了一個小房子開設了一個小型的為期十天的“年粵日陪著你走”博物館,用以宣傳粵語歌……這些都是民眾自發的對廣州文化的傳承所作出的努力。
研究過程中的困難最大的是體現在學生對于課題研究難度估計不足,在過程中屢屢遇到困難,并萌生退意。
在其中一個課題結束的調查中,3個小組都認為原來某些設計難以實現,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而不得不修改。98%的同學談到了課程實施遭受了挫折,但并沒有同學放棄。對于大部分同學來說,這門課程使他們經歷了人生的許多第一次試驗。
在學習活動中,從成立課題小組、確定研究課題、人員分工、開題答辯、資料搜集、數據處理到結題報告、結題答辯、成果展示與交流等,都由學生獨立完成。他們走出校園,深入社會,拓展了視野,學會了與人相處,學會了協作,學會了搜集和處理信息,有了自己的見解,增強了創新意識,提高了實踐能力。
在課程實施中,有些小組采訪相關人士不知道提前約定;有些小組不明確采訪時要請教什么問題,不知道要什么資料;有的小組還把好不容易得到的數據丟失了。所有的的小組都提出今后設計題目要考慮人力、物力、條件和題目的大小、自己的知識基礎,是否掌握了科研的一般流程。
指導教師在課題研究中全程監控學生的研究活動,是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并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必要的指導與評價。例如學生不懂怎樣做調查報告時給予相關培訓,建議學生采用網上問卷收集;對學生采訪題目把關;對學生結題報告的完成提出針對性的指導意見等。同學們在這種學習活動中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習能力,逐漸學會學習,為自己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然而學生的表現出乎我的意料。
例如案例《從西關童謠、民謠看廣州文化》開始之初,我發現學生對西關童謠、民謠雖然有一定認識,但都是流于表面的感性認識,對廣州文化更是不能用語言比較好地表達出來。而且有的同學聽說要去做采訪就感到很為難,問我可不可以只采訪自己的同學。出于對他們能力培養的目的,我當然拒絕了。但從此就可以看到這個項目的難度已經超出了他們的預計。所以,我并沒有對他們的成果抱很大的期望。
但是,在后來指導時我發現,他們很多問題都問到了點子上,而且,經過一段時間對項目的研究,他們顯得興致勃勃的,計劃的可行性很強,分工很細致。看見他們七嘴八舌地告訴我他們怎么再三才敲定了采訪問題和調查題目,怎么辛苦地才說服了某個對象接受采訪,怎樣辛苦地上街做調查,怎樣被拒絕到差點哭了,怎樣鼓起勇氣再接再厲……我幾乎為這炫麗迸發的青春活力而眩目了。這讓我也開始興奮地期待他們的成果了。
收了成果報告,我迫不及待地打開,盡管并不是所有的都做得很好,但已經優秀得大出我所料!首先是制作的精美,可見學生的PPT水平還是相當不錯的;其次是對西關童謠、民謠體現出的廣州文化的了解比較仔細;再次是他們為文化傳承提出的意見,有的雖然稚嫩,有的雖然可行性不強,但我看到了用心,看到了創意。有學生還特意為她的這次探究活動寫了一首詞:
憶秦娥 童謠之思
夕陽照,人說夕陽無限好。月兒高,涓涓歲月,西關小道。
踏入古巷吟童謠,一曲精華誰知曉?嘆樂章,飛揚詩意,縈繞我心。
他們對廣州文化的傳承之心令我感動。都說90后、00后的孩子有點冷漠,但在我的學生身上我看到了熱情,看到了廣州文化傳承的希望。只有引起了下一代的重視,才會找到文化的傳承人,只有喚醒了熱忱的心,才會找到傳統文化的明天。
4 成果
1.網絡探究環境的構建.
形成了一個“西關——荔灣——廣州”的關于“文化與傳承”的系列網站:
(1)《從西關童謠、民謠看廣州文化》,網址http://www.cquestgarden.com/view.php?id=3633
(2)《荔灣傳統行業發展與廣州城市主題文化發展》,網址http://www.cquestgarden.com/view.php?id=3589
(3)《消逝中的廣州印象》,網址http://www.cquestgarden.com/view.php?id=1506
2.實現網絡資源收集和利用
3. 開發關于“文化與傳承”的“西關——荔灣——廣州”的系列高中語文網絡探究型校本課程
4形成了一個能同時關注過程和結果的、主客觀兼備的、評價對象多樣的高中語文網絡探究型校本課程的評價策略:
5.形成包括學生成果集、教師論文、教學案例、課程系列在內的研究成果
根據對本課題的研究,我們認為,利用網絡探究學習的方法,進行廣州文化傳承主題課例的開發與研究是可行的,并能取得一定成效。該成果能作為校本課程開展,并根據實際使用情況進行完善。
今后可以以此為模式,系列開發更多綜合實踐學科的校本課程,并不斷完善,成為學校的特色課程,并輻射推廣。
參考文獻
1. WebQuest:一種新型的網絡探究學習模式(李祥兆《現代遠距離教育》2005)
2. 網絡探究學習模式(WebQuest)的改進研究(張攀峰,樊旭 《電化教育研究》 2008)
3. 網絡探究學習及典型模式分析(馮曉偉,張際平 《遠程教育雜志》 2010)
4.《廣州大典》(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廳策劃并組織研究編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