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更好地服務廣西和梧州市經濟社會新發展為重點,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大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建設力度,在就業工作中強調誠信就業和安全就業,積極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著力做好國家和地方的各項就業項目、大學生的自主創業及就業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使我校的就業工作邁上新的臺階。在高等教育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以及勞動力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不斷加快的現實背景下,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在近幾年來顯得尤為突出,成為了繼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再就業和農村勞動力進城尋求就業兩大問題以外的一個新的關注焦點。因此,反思高校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探尋提高高校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水平的路徑,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高校管理;大學生就業;就業指導與服務
1 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個性化就業輔導需加強
針對當代大學生差異化的就業需求,我校在開展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就業咨詢方面能力、力度還不夠,大多就業指導的內容還停留在對就業政策的介紹、當前就業形勢的分析上,缺乏深層次的職業指導和心理輔導。
1.2 未能給創業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
盡管學校的在大學生創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創業學生的融資渠道還是比較單一,不少學生在創業初期還是面臨著資金困難的問題,目前,學校尚未能很好地引入風險資金、天使基金的社會資本,扶持大學生創業。
1.3 宣傳工作有待加強
學校的就業創業宣傳工作,主要集中在新聞類、政策類方面,沒能很好地樹立一批畢業生就業創業典型,特別是基層就業的典型,引導廣大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響應國家號召,積極主動就業創業。
從就業市場的供求關系來看,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是聯系大學生和勞動力市場的中間環節。要解決我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中尚存的問題,不斷提高高校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水平,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 組織領導
學校黨委行政歷來高度重視我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工作,把就業創業工作作為學校的一項重點工作和考核內容,在經費預算、人員調配、工作安排等方面向就業創業工作傾斜。精心實施就業創業工作的“一把手”工程,切實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組織領導。學校成立了由學校黨委書記、校長擔任組長,其他校領導為副組長,學校有關部門領導和各學院黨政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領導小組,每年均召開全校性的就業創業工作大會、就業創業推進工作會等專題會議,研究和部署就業創業工作。每年,學校均根據國家自治區有關文件和會議精神,制定年度的就業創業工作實施方案,對各項就業工作目標和各有關部門的職責均做出明確的規定,校長還代表學校和各相關部門簽訂就業工作目標責任狀。
3 能力提升
學校把就業指導課列入教學計劃,作為公共必修課開設,并要求課時不少于38個學時。學校還根據人才培養定位和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二是給學生開展創業培訓,我校在2014年被認定為梧州市創業培訓定點培訓機構,由二級學院寶石與藝術設計學院負責開展SYB創業培訓的組織和教學;三是全校開放實驗室設置創新性實驗項目,鼓勵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推進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尋找突破人才培養薄弱環節的辦法;四是全校創新學分中明文規定,學生主持或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可以獲取創新性學分;五是將創新創業成果寫入年度本科教學質量報告中。
4 創業引領
學校以梧州學院眾創空間為依托,成立了創新創業教育學院、微軟IT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創業學院、中科創新創業學院等創新創業學院,積極開展工程實踐教育、創新創業知識教育、創業就業思想集聚、學生創業就業實踐、商業項目對接、政校企合作、創新創業孵化、創業成果展示等探索和活動,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相融合,建立了“實驗課程+訓練項目+學術講座+競賽項目+企業實踐+平臺實訓”的一體化、多層次實踐訓練鏈條,著重從基礎理論知識、訓練、實踐三個層次進行創新創業一體化的實踐課程體系構建,采取“課堂+網絡+講座+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跨年級、跨領域學習。
5 精準服務
學校十分重視就業崗位的收集和推薦工作,針對畢業生就業的個性化需求,近年來,在提供就業信息的同時,強調就業信息的精準服務,一是以“政校企”合作為契機,與政府機關部門、企業建立就業創業合作關系,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創業平臺和崗位;二是建立校、院互補共推機制,通過整合全校各部門、教職員工、畢業校友、就業和實習基地客戶等各種人脈,廣泛收集需求信息;三是鼓勵各二級學院開拓區內外的就業市場,鼓勵各二級學院舉辦本學院的校園雙選會,分層次、分類別地舉辦招聘活動,提高招聘的針對性。
6 就業幫扶
每年畢業離校前,均有部分畢業生尚未落實工作到位。學校對于這部分學生十分重視,在離校前進行待就業登記,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同時要求各二級學院安排專人做好畢業離校后的跟蹤服務工作,隨時和他們保持聯系,持續提供就業指導服務和就業崗位信息服務,真正做到求職有人管、服務不斷線。學校還和當地人社部門對接,將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反饋給人社部門,共同做好未就業學生的跟蹤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試論高校畢業生職業指導的方法和內容[J]. 沈鴻銀.中國大學生就業. 2005(06)
[2]加強指導和服務 推動畢業生就業制度建設與創新[J]. 袁貴仁.中國高等教育. 2003(Z1)
[3]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現象、原因及對策[J]. 賴德勝.中國高等教育. 2001(Z2)
作者簡介
楊含秋,梧州學院,研究方向:大學生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