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
摘 要:在現代電視新聞生產中,出鏡記者發揮重要作用,在重大事件的報道中,出鏡記者作為“現場”與“觀眾”連接的橋梁,擔負著將現場真實、全面地反映給觀眾的重任。因此對出鏡記者怎樣在現場報道中適度而準確地表現現場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報道前準備以及報道中技巧的運用兩個方面進行了重點闡述。
關鍵詞:重大事件;出鏡記者;報道技巧
中國電視媒體領域關于重大事件的現場直播始于上個世紀末,在1997年,中國媒體第一次采用直播的形式來報道重大事件,經過十幾年的磨練,中國電視媒體重大事件的現場報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依靠先進的技術、及時的反應、快速的傳播力量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媒體。在現場報道過程中,出鏡記者作為關鍵要素發揮重要作用,代表著電視媒體的傳播質量與水平。
1 現場報道前的準備
1.1 信息的收集
在重大事件報道之前,出鏡記者會根據制定的詳細策劃方案來收集、整理有效信息。關于突發事件的報道,由于事發突然,記者需要及時趕往事發現場,在對當事人、目擊者以及相關人員的采訪過程中收集基本信息。總之信息的收集包括廣義與具體信息的收集。
廣義的信息收集是指對新聞背景資料的獲取,記者在現場報道過程中需要對相關事件的背景、具體事件以及相關資料做充分了解,平時還要注重對重大新聞事件資料的整理與歸納;此外在現場報道過程中,特別是現場直播時,經常會出現一些時間差異或者空白,此時需要出鏡記者對相關背景資料進行報道以有效彌補,使報道更加靈活、豐富,這是出境記者必備的素質與技能。具體信息的收集形成于采訪報道過程中,通過知識、資料的不斷積累與整理來實現。具體信息涵蓋了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相關人物等基本要素,還包括現場采訪獲得的細節信息。在出鏡記者到達現場后,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應該與一名攝像記者共同在現場周圍親自進行簡單的采訪與調查,及時拍攝一些需要報道的新聞畫面,通過與相關人員的溝通掌握更為全面的信息;另外還要隨時記筆記,為信息整理奠定堅實的基礎。
1.2 信息的整理
當出鏡記者到達事件現場時面臨的信息量是巨大而復雜的,此時需要出鏡記者對有效信息、報道中的特寫信息、采訪對象等信息進行確定,因此對前期收集信息進行整理至關重要,特別是重大事件的直播過程中,更需要及時對這些信息進行有效整理。
首先出鏡記者要基于前期收集到的信息在筆記本中具體列出事件的基本要素,通過與同事、相關人員的溝通來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其次整理出事件的邏輯條理,將最突出的細節融入條理中,豐富事件的整體結構,并有效剔除與事件無關的信息,精簡有用信息;此外還要將最新出現的信息及時、全面、真實地融入直播過程中,向觀眾傳達最新的、全面的信息。
1.3 制定報道方案
報道方案的制定需要出鏡記者、現場同事、總部負責人等相關人員經過充分的溝通與協商來完成。出鏡記者作為重大事件現場的直接報道人,需要結合自身報道特點與語言風格來報答自己的報道意向,在報道方案制定過程中對個人思考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充分考慮,以促進現場報道的人性化、個性化風格的展現,并給觀眾帶來深刻印象。像1997年香港回歸大型直播報道中,關于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跨越落馬洲大橋管理線的報道,就是當時的出鏡記者白巖松在直播之前通過現場信息收集,并與負責任及時聯系,對報道方案進行調整做出的,增加了新聞的可看性與吸引力。
2 現場報道中的技巧
2.1 強調重大事件的基本信息
重大事件的基本信息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的具體狀況。出鏡記者在報道的過程中對所在位置、準確時間進行具體報道,并結合其所在的位置能夠極大地表現新聞現場的真實性與及時性,此為現場報道的基礎環境,有利于觀眾更直觀的了解事件具體狀況,同時在重大事件報道中,時間能夠明顯表現事件的動態過程,將分散的報道有效連接為一個整體,給觀眾更為直觀的認識。
另外,關于基本信息的報道要注重具體與吸引性,避免程式化,強調時間等基本信息的同時注重關鍵細節的特寫與放大,并集合一些數字突出報道的人性化與客觀性。
2.2 多方面調動不同的感官體驗
出鏡記者在現場報道過程中除了運用自己的語言與新聞畫面外,還可以借助于自身不同的感官體驗來豐富報道的形式與內容。出鏡記者借助于自身不同的感官來仔細體味現場,通過眼睛、鼻子、耳朵、手等感覺器官對現場進行充分、細致地體會,同時借助于觸摸、敲打、品嘗等方式將電視畫面中難以傳遞的細微內容更好地呈現給觀眾,增加報道的立體感。
2.3 巧妙運用非語言符號
出鏡記者現場報道中運用最廣泛的是自己的語言,然而通過與體態語、表情等非語言符號的有效結合能夠促進記者內心情感的全面、細致、真實的展現。美國著名的口語傳播學者R. Rose曾表示:在人際傳播活動中人們所獲得的信息有1/3來自于語言符號,而其余2/3來自于非語言符號,其在現場報道中能夠給受眾帶來更為直觀的感受。像在一次地震的報道中,出鏡記者在移動的過程中進行現場報道,其中有一段時間沒有說話,觀眾通過新聞畫面中急匆匆地行走、急促的喘息以及焦慮的眼神更加直觀而深切地感受到了救援時的緊張狀態以及記者對地震災區的關切。
此外,出鏡記者的著裝與儀態也屬于非語言符號。具體來說出鏡記者的著裝存在如下兩類,其一是標準化的職業裝,如某個頻道或者某個欄目的特定著裝。其二為與現場一致的著裝,如工地的安全帽、醫院的消毒服等等,在沒有能夠表現現場的著裝的狀態時,出鏡記者可以借助于一些小的配件來增加與現場的融入感,如活動的徽章、具有一定標志的配飾等等。
2.4 選擇適當的出鏡環境
在重大事件報道中,出鏡記者報道位置的選擇會對報道內容、方向以及觀眾的接受程度產生直接影響作用。因此在出境環境的選擇上要結合畫面效果、報道內容、活動空間進行綜合考慮,選擇合適的位置,不管是全景展現還是某一角落具體展現都要服從于報道內容。
此外,在現場報道之前,出鏡記者要與攝像記者多方面溝通,充分運用動態環境、現場標識與物品、重要景觀來打造多元化的新聞畫面,豐富報道內容。
參考文獻
[1]王原.出鏡記者現場報道中非語言符號的傳播技巧[J].西部廣播電視,2014,08:71.
[2]鄭蓉.突發事件中出鏡記者的報道技巧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16,01:57.
[3]沈杏.突發事件現場報道出鏡記者的報道技巧[J].新聞世界,2016,08: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