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瑞鶴 王家煒
摘 要:對于多民族國家而言,民族事務管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換言之,國家擔負著民族事務管理的職能。由于民族事務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厘清民族事務的概念,有助于民族事務管理的有序展開。
關鍵詞:民族事務;集體行動;民族類屬
1 民族事務的理論依據
(一)民族與民族事務:內涵與構成
民族的范疇為民族事務的界定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只有在正確理解民族概念的基礎上,才可能界定清楚民族事務的內涵。民族是現代的一個政治概念,它與現代國家的建設緊密相關,換言之,現代國家就是以民族共同體為主軸建立的國家。拋開斯大林以及部分中國學者對于民族的定義不談,民族作為一個政治概念,在海伍德看來,民族由文化、政治和心理等因素形塑而成。在文化上,民族是由共同語言、宗教、歷史和傳統凝聚起來的人群,盡管其顯示出了不同層次的文化異質性。在政治上民族是自視為同屬一個自然的政治共同體的人群。雖然此觀念在傳統上以渴望建立或維系國家地位的方式表露出來,但其亦表現為公民意識的形式。在心理上,民族以表現為愛國主義的共有忠誠和情感為特征。
由此可見,共同的價值理念與利益追求,特定的民族觀念為價值指導,特定的象征或符號建立共同體網絡,在傳統的或開拓的地理邊界中建立排他性的世俗權力,成為了民族的重要特征。民族成為了民族事務的客體對象和構成要素。
(二)民族集體行動與民族事務:價值與意義
從近代世界發展史上經常看到民族集體活躍的身影,“以民族的名義”展開的集體行動波瀾壯闊、震懾人心,如希特勒以日耳曼民族的名義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了巨大悲劇。民族集體行動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一是整體意義上的民族,即站立在民族共同體的地位上進行的集體行動,或者以整個民族的名義發起的集體行動或吁求;二是部分意義上的民族,即作為民族的代表的一部分人(民族的多數或少數)發起的集體行動;三是不可忽略的是民族所具有的個體意義,在多民族國家中尤為體現。
民族集體行動要動員民眾參與,就要賦予民眾參與民族集體行動的意義。民族身份構成了民族集體行動的主要因素,民族集體行動依賴于民族身份的建構。民族身份首先是一種集體身份,民族集體身份的背后隱藏著民族的利益所在。民族利益關乎著民族整體的生存和發展,也關乎到民族中的個人和家庭。
民族集體行動以統一的身份示人,對內可以建立維系共同體生存、動員集體行動的紐帶,對外可以發出共同的聲音。可以充分挖掘本民族的傳統資源,重塑民族共同體的權威,聯結民族共同體的感情紐帶,形構民族象征的符號。民族集體行動還可以調動民眾的主動性,塑造民眾對民族的認同和感情。
民族集體行動的意義要求國家應關注民族相關的公共事務,只有恰當地處理民族事務,才能保證民族集體行動所具有的活力和價值。
2 構建科學的民族事務概念
民族的范疇為民族事務的界定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只有在正確理解民族的基礎上,才可能界定清楚民族事務的內涵。民族事務,顧名思義,是指以民族為類屬界定的公共事務。民族事務自然以民族為中心展開,即此類公共事務與民族直接相關,換言之,屬于民族類的公共事務。
(一)民族類屬是民族事務的前提
首先,民族事務界定為民族類屬的公共事務,民族類屬的劃分成為民族事務界定的基本前提。一則,民族類屬的劃分要建立起特定的分類群體,從而有助于民族事務政策對象的確定。如我校費孝通、潘光旦等學者在20世紀50年代進行的民族識別工作,確立了中國56個民族的格局。另一方面,可以對各個少數民族進行科學、系統、深入地調查研究,確定民族成分可以具體落實政府關于民族平等的各項政策,中國政府近年來推行的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的政策,就是基于赫哲族等民族人口較少、發展緩慢,而給予特殊幫扶;二則,民族類屬的公共事務可以得到相應民族的認同,即此類公共事務能夠為相應的民族認知并確定為民族類屬的公共事務。如美國的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保留地成了印第安人認同的公共事務;三則,民族類屬的公共事務是在與其他普遍化、公共性的公共事務進行比較的條件下得以確立,在這個意義上,公共事務可以劃分成民族類屬的公共事務與普遍性的公共事務,這就彰顯出民族類屬的公共事務的特殊性。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單獨設立民族院校,培養少數民族人才,以凸顯民族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特殊性。
民族類屬的公共事務的特殊性
民族事務就是特殊屬性的公共事務。這種特殊屬性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民族事務屬于特定群體的公共事務,如英國的北愛爾蘭獨立問題,就涉及到北愛爾蘭的愛爾蘭人,他們追求民族獨立,堅持回歸愛爾蘭;二是民族事務屬于特定事項。如美國的教育部設立有雙語教育辦公室和印第安人教育辦公室就是專門針對少數種族的教育而設立的。中國的少數民族地區同樣在推行雙語教育的政策,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三是民族事務都屬于特定范圍。如中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導的“興邊富民”行動主要以中國內陸邊境線的少數民族地區為重點進行扶持。
民族事務的局部性特征
民族事務因民族類屬而具有局部性特征,但民族事務卻會影響到國家的整體發展。無論是作為歷史的遺留問題,如英國的北愛爾蘭、蘇格蘭,美國的黑人、印第安人問題,還是作為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如中國西部大開發涉及到少數民族的發展,民族事務都只是特定國家的局部性問題。但是,在現代民族國家建設的過程中,民族建設與國家建設為一體兩面,任何一面出現問題,都會給國家的發展和建設制造困局。因此,在多民族國家,民族事務成為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一個特別類型,而且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類型。當然,不同國家的民族政策不同,民族事務的界定會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
(四)民族事務的特定價值觀念
不同國家在處理民族事務方面存在著不同的理論支撐。民族事務設定的價值觀念可能與特定共同體的歷史相關。如中國古代政權在處理邊疆少數民族事務時曾經采取過“因俗治理”、“土司制度”,這些都深刻地影響到當代中國的民族事務管理。美國自第一批盎格魯-撒克遜人到來,這些所謂舊世界的文明使者,在開辟新世界的同時,也將歐洲的文明和種族價值帶到了美洲大陸。英格蘭與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的歷史同樣對今天英國民族事務管理形成了不同的影響。民族事務設定的價值觀念可能與國家的態勢有關,如英國和美國這兩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成為現代化的先行者,他們在對外擴張的道路上一貫秉持帝國主義的姿態,這也直接影響到他們對其他民族的態度。民族事務設定的價值觀念可能與國家制度有關,如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民族平等、團結、發展成為了民族事務的發展方向。
3 民族事務概念界定的總結
綜上而言,民族事務是以民族為類屬界定的公共事務,圍繞特定民族為中心展開,此類公共事務與民族直接相關。民族事務在政治上要采取必要手段實現民族整合或民族統一,在經濟上往要立足于滿足本民族的基本利益,在經濟領域中能夠取得優勢化的地位,以謀求具有平等社會地位、社會權利,倡導為民族共同接受的價值觀,建立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
參考文獻
[1]嚴慶.治理與當前中國民族事務管理的治理化轉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4,(05):44-49.
[2]郭鵬.多中心視野中的民族工作主體多元化研究[D].南開大學,2012.
[3]陳浩,薛婷,樂國安.工具理性、社會認同與群體憤怒——集體行動的社會心理學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12,(01):127-136.
[4]高永久,秦偉江.“民族”概念的演變[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6):12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