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文學翻譯之中,兒童文學具體的翻譯方法及技巧一直廣受人們關注,本文將借助中譯本《柳林風聲》來對這一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兒童文學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翻譯方法上不能與其他文學翻譯等同,又因這些書籍面向的讀者也大多處于兒童階段,因此,譯者在翻譯時也應將這部分讀者的特性考慮到其中再進行翻譯。目的論的提出使得文學翻譯變得有據可依,在翻譯兒童文學的過程中,這一理論的應用依然非常廣泛。本文將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對《柳林風聲》中譯本的具體內容進行詳細分析。
關鍵詞:目的論;兒童文學;翻譯
作者簡介:任玲,女,吉林長嶺人,1992年10月出生,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3--02
引言:
相比于商業翻譯來說,文學翻譯對譯作中詞句感情的表達要求更高。隨著文學翻譯行業不斷地發展,各類翻譯理論和技巧也相繼被提了出來,在這之中,目的論這一理念在文學翻譯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針對兒童文學來討論,當譯者在對這一部分作品進行翻譯時,不但要關注原作本身的內容,同時還要考慮到主要讀者群體的特性進行翻譯,這也進一步的為兒童文學的翻譯增加了難度。本文將根據經典譯本《柳林風聲》來討論這一問題,并對譯本中目的論的具體體現進行詳細分析。
一、目的論
距離目的論的提出已經有了幾十年的發展歷史,簡單來說,在應用這一理念進行翻譯時我們應首先確定翻譯的目的,并根據目的來進一步確定翻譯的具體方法[1]。在這一基礎上,應用時還應遵守以下幾點:首先,整體的翻譯過程及使用到的方法都應由目的來決定;其次,翻譯內容必須與讀者的實際生活情景具有連貫性;最后,翻譯內容必須忠實于原文。這也是我們經常提到的“目的法則”、“連貫法則”及“忠實法則”,同時,這幾條法則之間是具有從屬關系的,后兩條法則均應為第一條法則服務[2]。
二、兒童文學翻譯
對于兒童群體來說,這部分讀者自身閱歷較淺,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夠完善,耐心也比較差,因此在兒童文學的翻譯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問題也就更多。譯者除了要考慮翻譯要素之外還要根據這部分讀者自身的特性來進行翻譯,保證兒童在閱讀時能最大程度的體會原文內容。在此基礎上,我們應進一步提升翻譯內容的趣味性,同時確保這些譯作與兒童實際生活的關聯性。
對于兒童文學本身的內容來說,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做到淺顯易懂,避免文章中出現過長的句子或者過于深奧的表達[3]。同時,在對兒童文學進行翻譯時,翻譯方法要更為靈活。根據文學作品中的實際內容,譯者可以在保證原文情感的基礎上對句子結構或表達方式作出改動,進一步增加譯文的可讀性,做到靈活生動,確保兒童在閱讀過程中能體會到樂趣。
在這一部分的最后,我們對本文將要討論的《柳林風聲》這一作品進行介紹。這一作品英文名稱為“The wind of the willows”,作品的主要內容為主人公與鼴鼠、蟾蜍等動物共同的歷險故事。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部作品源自于作者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因此,這部作品是非常適合兒童閱讀的。文中富有想象力的故事以及極具趣味性的語言都讓這本書一經出版就得到了人們的關注。這本書在1930年才引入中國,本文主要對1997年楊靜遠的譯本進行分析,這一版本語言生動活潑,又不失優雅風趣,因此非常有研究價值。
三、《柳林風聲》譯本討論
基于目的論的具體理念來說,在討論具體翻譯內容之前,本文首先對原作品的功能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原作所體現出的第一個功能就是信息的傳達,原文中關于自然的描寫非常多,在閱讀這部分內容時,讀者也能自然而然地進入作者所營造的世界。同時,通過故事中主人公在一年四季中所經歷的不同冒險的描寫,讀者也能在這一過程中充分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妙[4]。與大部分兒童文學作品類似,這一作品的第二個功能便是其自身所攜帶的教育意義。主人公遇到的朋友雖然性格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通過互相幫助、克服困難一起完成了冒險。兒童讀者閱讀到這部分內容時也能自發地意識到互相幫助、不輕言放棄是值得學習的美好品德。從理論上來講,譯作的功能性應于原作品保持一致,下文中我們將通過分析楊譯本《柳林風聲》中對于詞匯、語句及表達的翻譯方法來進行詳細論述。
(一)詞匯的選擇
分析楊譯本中詞匯的使用我們不難發現,這一版本中使用了大量的擬聲詞。顯然,這些詞匯的應用能更生動形象的表現具體的情境,便于兒童想象。同時,由于這類擬聲詞是源自于實際生活的,兒童是可以接觸到的,兒童在閱讀過程更能感受到親切感。舉例來說,楊譯本中將蜜蜂的聲音形容為“嗡嗡嚶嚶”;將汽車馬達的聲音形容為“噗噗”,通過這樣的描述原本抽象的畫面便躍然于紙上了,這樣的翻譯方式顯然能更好地提升兒童的興趣,這一點與目的論中的連貫性法則相符。
除了擬聲詞之外,恰當地使用感嘆詞也能夠更好的表達感情,讓兒童在閱讀過程中最大程度地體會到原作者想要表達的情緒。楊譯本便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以原文中的句子為例,原文為:‘O stop stop,cried the Mole in ecstasies:‘This is too much!,而在楊譯本中,原文中的“O stop stop”被翻譯成了“行啦,行啦”。這樣的翻譯一方面能更好地表現出人物本身的特性,另一方面,這些感嘆詞的使用也使得整體文章感情更加豐富。
(二)不同句式的翻譯
由于英語本身在句式表達上就與漢語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針對原句式作出改動,保證譯作中的表達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針對這一點來說,兒童文學的翻譯更應避免因為翻譯內容不地道而出現歧義或語句過于僵硬的情況。
對楊譯本的內容進行分析我們發現,當遇到漢語中不常用的句式時,譯者采用了大量的成語和俗語、諺語來翻譯原文中的內容。舉例來說,原文中有蟾蜍對自己身份進行介紹的橋段,原文中應用了多個形容詞來加以修飾,而在中譯本中,楊靜遠女士采用了以下翻譯方式:將well-known翻譯為“大名鼎鼎”;將respected翻譯為“受人敬重”;將distinguished翻譯為“高貴顯赫”。譯者將多個形容詞的連用替換為多個成語的連用不但做到了與原文情境相符,也更好地表現了蟾蜍先生在說這句話時的心理活動,這與目的論中的忠實法則是相符的。
對兒童文學中的內容進行分析不難發現,這些作品大部分對人物本身的行動或人物之間的對話描述比較多,側面的描寫相對較少。這是因為,口語化的描述形式相比于直接大段的側面描寫更易于接受,兒童在閱讀過程中也能通過對話的形式更好的接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訊息。
對于原文中涉及到的各個人物來說,如果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只是簡單地將人物的名字直譯出來,那么文章便會顯得十分僵硬,可讀性也會大大下降。在英文的表達中,除了直呼其名外,還存在很多昵稱,這些昵稱的使用一方面是表現人物之間親密的關系,另一方面也能體現出這些人物使用昵稱時的感情。對于楊譯本《柳林風聲》來說,文中主要的描述的是主人公與蟾蜍、鼴鼠等動物之間的故事,為了更好地表現主人公與這些動物之間的朋友關系,楊靜遠女士在動物名稱的翻譯上也做出了靈活的改動。全文中僅蟾蜍的稱呼就有“蟾兒”、“老蟾”等幾種,這樣的稱呼方式不但能拉近讀者與書中角色的距離,這樣的表達顯然也更符合中文中對人物的稱呼方式。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目的論在文學翻譯中的應用依然要遵守基本的法則。對于兒童文學來說,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關注到兒童讀者自身的特性,并在翻譯過程中對這些因素進行統一考量后再進行翻譯。最后,本文通過楊譯本《柳林風聲》中涉及到的詞匯、句式以及表達方式的翻譯方法對目的論在兒童文學翻譯中具體的體現進行了詳細分析。在后續的翻譯過程中,這些問題依然是譯者所需要注意的。
參考文獻:
[1]賴婷.目的論視角下的楊靜遠兒童文學譯作《柳林風聲》淺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66-68.
[2]張瑩瑩.從目的論角度看兒童文學的翻譯——以《柳林風聲》的兩個中譯本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2014.
[3]古丹.從目的論角度探討兒童文學翻譯——以《柳林風聲》兩個中文譯本為例[D].西南科技大學,2015.
[4]李冰瑩.目的原則指導下的兒童文學翻譯學習探析——以楊靜遠譯著《柳林風聲》為例[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