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人才培養機制有了新的要求與標準,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高校教學體系的開展,結合時代的發展,對高校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已經成為高校教學發展的重要方向。藝術教育作為培養人才多元化的重要手段,對其教育模式進行探索與分析,具有重要的發展意義與價值。構建高校藝術教育模式,將知識體系劃分為主修課與必修課,通過學生選擇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使學生能夠個性化發展,避免教學課堂的局限性。為此,本文將從高職藝術學院室內設計專業入手,分析模塊化教學方式對教學的影響與發展。
關鍵詞:高職學院 藝術教育 室內設計專業 模塊化教學
藝術設計作為高職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藝術設計教育得到快速發展,如何為現代化社會培養出具備高水平室內設計實踐能力的人才,已經成為我國高校藝術設計研究人員的研究重點。分析室內設計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運用模塊式教學方法,改革藝術設計教育理論,創新室內設計教育方法。
一、高職學院室內設計專業中所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學機制不斷發生改變。21世紀是知識大爆炸時代,藝術設計教育已經成為高職學院重點發展對象之一。相關調查顯示,我國高職學院室內設計專業現階段存在一下幾方面問題:
(一)教學安排缺乏合理性
室內設計專業主要包含:素描、色彩、三維構成、室內設計制圖、室內效果圖表現法、家具設計、建筑設計基礎、室內裝飾材料、室內設計預算、裝飾設計、室內景觀設計、3DMAX及圖像處理等。部分高職學院師資力量匱乏,安排教學課程時并沒有按照知識體系的先后設置,而是按照教師的教學時間進行策劃,實踐課程所占比例實際達不到教育部規定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尤其是一些需要從外校聘請專業的教師時,這種現象最為嚴重。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角落,任何工作的開展均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部分高職學院因缺乏專業的3D MAX、AUTO MAX等軟件教師,通常將軟件課程安排到教學內容的最后,學生學習室內設計制圖、室內效果圖表現法、家具設計、建筑設計基礎、室內裝飾材料等課程時只能通過“手繪”的方式將設計內容表達出來,而無法使用繪圖軟件進行信息化繪制,導致學生電腦制圖能力整體偏低,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制約高校室內設計專業學生的發展。
(二)教學內容缺乏完整性
受教學課時的限制,一門課程通常有2到3周的授課時間,一學期要完成6-7門課程,多為集中式教學,完全無法滿足一些理論性、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例如3D MAX、AUTO MAX、工程造價等。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盡快的掌握教學知識,近將入門類知識中的重點內容進行講解,以完成教學目標為主,并沒有為學生的長遠發展考慮,缺乏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導致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活動產生脫節,降低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制約學生的全面發展。除此之外,部分高職學院由于教學設備的缺乏,開展工程項目管理、工程造價、室內裝飾監理等實踐性、技術性較強的課程時,學生近能通過網絡視頻了解室內建筑施工的情況,不能到施工現場進行實地感知,導致教學活動無法順利展開,降低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制約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發展。教學實踐基地欠缺場地、設備、資金等支持,同時校外實踐中欠缺完整的管理體制,教學內容無法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導致教學知識與社會實踐相互脫離。
(三)教學模式缺乏時代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廣,我國高職學院藝術教育課程改變傳統的課程編排方式,采用模塊式教學體系,但是教師的教學風格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多數高職藝術系教師均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教師一味傳授教學知識,師生之間缺乏互動,降低學生自主能動性,導致學生成為知識的被迫吸收著,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課堂缺乏生動性,降低教學效率。
(四)教師隊伍參差不齊
高職學院教師多為本科畢業生,研究生及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教師較少;隨著高職學院不斷擴大招生,學生人數日益增加,師資配置已經完全無法滿足高職教學需求。3D MAX、AUTO MAX、工程造價等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較強,高職教師因專業性知識不知,在對學生進行授課時容易出現偏差,影響學生的實際操作,降低教學質量。
二、高職院校藝術設計教育模式初探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合理安排教學進程
無論是教學安排缺乏合理性,還是教學內容缺乏完整性均與高職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的師資配置有關。為保證教學安排具有合理性、教學內容具有完整性,需要加強對高職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師進行大力培養,定期對高職教學進行專業的培訓與指導,使高職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師均能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能力,使教學活動能夠有序展開。在保證高職學院具備充足師資資源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教學進程,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手段引入高校藝術教學課堂,例如“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使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具有科學性與完整性。首先,在教學安排上,一定要保證教學課程的設置呈由淺到深、由點到面的教學趨勢,在學生數量掌握3D MAX、AUTO MAX等制圖軟件的前提下,對學生普及室內設計制圖、室內效果圖表現法、家具設計、建筑設計基礎、室內裝飾材料等專業知識,使學生知識體系具有系統性與完整性,加強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的融合。
(二)加強師生互動,學生主導課堂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為尋求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發展與突破,首先需要高職教師沖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具備時代發展理念,將先進的教學模式引入到教學活動之中,例如“翻轉課堂”、“生本教育”,使學生能夠通過課下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課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講述。例如在學習室內裝飾材料這一課程時,學生通過查閱書籍、搜集資料,針對某一室內裝飾材料展開研究與討論,并利用課下時間到建材市場、家裝市場進行實地考察,最終編制出有關某材料的報告,在課堂上進行演講,教師對學生的課題報告進行公證、客觀的點評與指導,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主動學習知識、吸收知識,加強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的融合,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開發學生創造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加強校企聯合,突出辦學特色
縱觀世界發展,人民對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為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用藝術裝點生活,藝術設計課程已經成為高職學院教學發展的重點。構建新型教育模式需要從社會發展入手,全面了解社會動向,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為學生提供實踐空間與發展平臺,突出辦學特色。社會實踐是高職學院學生的必修課,學生需要走出校門、走入社會,從藝術設計崗位上學習書本上學習不到的知識與技能。例如室內設計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包含:室內裝飾行業的設計、技術與管理工作,主要擔任圖紙繪制員、三維建筑表現設計師、室內裝潢設計師等。學生在實習期間通過擔任設計師助理,跟隨資深設計人員、管理人員進行社會實踐,形成“產學一體化模式”,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加強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的連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應用能力、理解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全面發展。
總結
綜上所述,從加強高職院校藝術設計教育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入手,提升教師專業素質,擴大師資規模,合理規劃教學課程,使教學課程能夠從淺到深逐步開展,落實“以人為本”教學理念,實施“生本教育”,提高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與合作性學習能力,加強學校與企業的溝通與交流,形成“產學一體化化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平臺。
參考文獻
[1]劉韜.全人教育理念對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示[J].現代裝飾(理論),2016,(11):224-225.
[2]李茜.基于協作的高職院校藝術設計產學研教學模式探索[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4,(08):33-34.
[3]武靜.民辦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教育教學模式之思考[J].藝術科技,2014,(03):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