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華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黃芪和丹參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腎病的效果。方法 選取該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5例糖尿病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利用計算機將其隨機分組為對照組(52例)與觀察組(53例)。對照組行常規治療,觀察組應用黃芪和丹參注射液治療。分析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兩組治療前,各生化指標,即血脂、尿素氮、血肌酐、尿蛋白排除率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觀察組血脂、尿素氮、血肌酐、尿蛋白排除率等與治療前以及對照組相比下降顯著,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為96.23%和86.54%,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黃芪和丹參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腎病患者后效果十分顯著,且能改善患者各項生化指標,因此值得應用于臨床推廣。
[關鍵詞] 糖尿病腎病;黃芪注射液;丹參注射液;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8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4(a)-0174-03
糖尿病屬于一種終身性慢性疾病,而其發病與患者長期過量飲酒、暴飲暴食等存在一定關系[1]。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多尿、多飲、多食、消瘦,嚴重患者甚至會出現酮癥酸中毒、神經血管病變等慢性并發癥。糖尿病嚴重威脅著患者生命安全,同時也是一種世界性流行性疾病。其中糖尿病腎病則是其引發的一種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其不僅會對患者身體健康產生威脅,長期的治療過程還會對患者帶來嚴重的精神以及經濟負擔[2]。隨著近年來祖國醫學的不斷發展和推廣,中醫藥因其藥效顯著、安全性高、經濟實惠等優點,目前廣泛被應用于臨床慢性疾病的治療中。中醫認為糖尿病為消渴癥的范疇,病機為陰虛燥熱,陰虛為本,燥熱為標。而糖尿病腎病是在糖尿病陰虛為本、氣陰兩虛的基本癥型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因此,治療時以益氣養陰、活血通絡為主。因此該文對黃芪和丹參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腎病的效果進行了研究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5例糖尿病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利用計算機將其隨機分組為對照組(52例)與觀察組(53例)。其中,對照組男28例,女24例,年齡為40~66歲,平均年齡為(54.18±3.27)歲。病程為9~24年,平均病程為(14.32±2.15)年。觀察組男30例,女23例,年齡為40~65歲,平均年齡為(53.17±4.37)歲。病程為9~25年,平均病程為(15.42±2.18)年。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治療,即合理控制飲食,通過口服降壓藥、降糖藥等改善血壓以及血糖情況。空腹血壓≤130/80 mmHg,血糖5.8~7.6 mmol/L。觀察組應用黃芪和丹參注射液治療。即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在250 mL氯化鈉溶液中加入30 mL黃芪注射液;在100 mL氯化鈉溶液中加入10 mL丹參注射液,對患者實施靜脈滴注,1次/d,持續治療4周為1個療程。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生化指標檢測,即采用日立72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指標包括TG(甘油三酯)、TC(血清膽固醇)、BUN(尿素氮)、Scr(血肌酐)、UAER(尿蛋白排除率)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治療前后TG(甘油三酯)、TC(血清膽固醇)、BUN(尿素氮)、Scr(血肌酐)、UAER(尿蛋白排除率)等指標變化。參照衛計委制定的《中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相關診斷標準,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其中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甚至消失,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超過70%,表示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范圍為30%~70%,表示為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改善,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低于30%,表示為無效。臨床總有效率=(顯效人數+有效人數)/總人數×100%。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研究所得的最后數據。χ2檢驗用以檢驗計數資料,t值檢驗計量資料,并分別用[n(%)],(x±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的比較
兩組治療前,各生化指標,即血脂、尿素氮、血肌酐、尿蛋白排除率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觀察組血脂、尿素氮、血肌酐、尿蛋白排除率等與治療前以及對照組相比下降顯著,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
在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為96.23%和86.54%,且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消瘦、多食、煩渴、多尿、多飲等,病情嚴重者還會出現一系列慢性并發癥,如血管、神經慢性疾病以及酮癥酸中毒等[3]。作為其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糖尿病腎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糖尿病腎病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壓、腎小球血液流變學異常、細胞因子異常表達、生化代謝紊亂等等。其中血液粘稠度增高、紅細胞變形能力減弱、血小板黏附性增高是糖尿病腎病發生的重要原因。其病理改變為腎小球基底膜增厚,腎小球間質發生纖維化,最終導致腎組織發生不可逆的結構變化。西醫治療常采用降壓、降血糖等綜合治療方案,雖然取得的效果較為顯著,但部分患者容易受到腎功能及藥物不良反應的制約,從而影響了藥物臨床應用。
而中醫學理論認為,該病癥屬于“水腫”“消渴”等范疇,且早期治療主要為養陰益氣[4]。而在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時,黃芪注射液由于含有多種氨基酸、黃芪多糖、黃酮、黃芪皂苷、豐富的微量元素等,具有益氣養元、健脾利濕、扶正祛邪、養心通脈之功效,同時,黃芪還具有調節免疫、擴血管、降血壓、降低血小板粘附率、促進血液循環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黃芪對腎小球基底膜屏障具有保護功能,能夠降低腎小管的滲透性,減少蛋白尿的產生,增加肌肉蛋白的儲備,提供必需氨基酸,從而改善腎小球代謝紊亂的狀態,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腎臟。同時黃芪還可以改善入球小動脈的收縮狀態,增加腎臟的微循環,減輕腎臟損害,減少Scr與UAER的上升。而丹參的作用主要是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抑制血液凝固等,能夠降低全血的黏附率,有利于發揮抗血栓的功能。同時丹參還能夠激活纖溶酶原-纖溶酶系統,促進纖維蛋白與纖維蛋白原的降解,改善腎小球基底膜的間質纖維化狀態,因而能夠顯著增加腎血流量,并改善腎臟血液循環,因此對于改善患者病情具有積極作用[5]。除此之外,丹參酮還具有改善慢性腎衰引起的腎素與血漿容量失調狀態,緩解因腎素增加而導致的腎血管阻力增加與腎臟血流減少。
該文的研究中,治療前各生化指標,即血脂、尿素氮、血肌酐、尿蛋白排除率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觀察組血脂、尿素氮、血肌酐、尿蛋白排除率等與治療前以及對照組相比下降顯著,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采用黃芪和丹參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腎病,對改善患者血脂、尿素氮、血肌酐、尿蛋白排除率等指標效果顯著,且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治療價值。同時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6.23%,對照組為86.54%,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更進一步說明了黃芪與丹參注射液在臨床治療中的價值和優勢。
綜上所述,黃芪和丹參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腎病患者后效果十分顯著,且能改善患者各項生化指標,因此值得應用于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段立鳴,肖艷,張杰. 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聯合大劑量黃芪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腎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房,2013(12):1094-1095.
[2] 段志新. 黃芪注射液聯合丹參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腎病的臨床觀察[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14):91.
[3] 孟曉伶. 黃芪和丹參注射液聯用治療糖尿病腎病療效觀察[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7):1585.
[4] 楊燕,邸阜生,李坤靜. 黃芪丹參注射液與開博通聯合應用治療糖尿病腎病臨床觀察[J]. 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00(1):79-81.
[5] 胡俊,李時琪. 黃芪注射液聯合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腎病32例臨床觀察[J]. 安徽中醫臨床雜志,2001(3):179-180.
(收稿日期:2017-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