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創新驅動發展已成為國家戰略,各高校紛紛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模式和方法進行探索,但仍存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與專業教育課程融合不夠,創業項目與專業關聯度不高,學生在創業實踐中以“草根創業”為主,基于創新的創業項目較少,重視精英化、缺乏大眾化教育。本文通過搭建“課堂平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投資融資平臺”三平臺、開展“政策對接、需求對接、服務對接、競賽對接”四對接、深化“培養目標—課程—師資—項目—實踐”五融合創新創業實踐育人模式,有效解決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突出問題。
關鍵詞:眾創空間;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研究與探索”(項目編號:2016-GX-068,項目負責人:莫紹強)、規劃項目“高職‘眾創空間建設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6-GX-068,項目負責人:彭海深)階段性成果。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發展,發揮人才資源優勢,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教育部要求在普通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是服務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重要措施。
1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面臨的突出問題
近年來,創新驅動發展已成為國家戰略,各高校紛紛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模式和方法進行探索,但仍存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與專業教育課程融合不夠,創業項目與專業關聯度不高,學生在創業實踐中以“草根創業”為主,基于創新的創業項目較少,重視精英化、缺乏大眾化教育。在實踐過程中,政府、學校、企業協作不緊密,未有效整合資源,創業學生對資源利用率不高;學校在創業學生項目培育過程中,方法單一,缺乏系統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路徑,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不足,創業成功率低。
(一)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的問題;
(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缺乏驅動引領的問題;
(三)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的問題。
2 解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突出問題的具體舉措
通過搭建“課堂平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投資融資平臺”三平臺,“政策對接、需求對接、服務對接、競賽對接“四對接,“培養目標融合、課程融合、師資融合、項目融合、實踐平臺融合”五融合,構建了機制健全、驅動強勁、體系完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一)搭建“三平臺”,解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的問題
“三平臺”,即課堂平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投資融資平臺。以校企合作為基礎,校企共同開發課程體系及課程資源、共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投資融資平臺。
結合學校電子信息特色專業群延伸發展的需要,以及學生個性化發展、跨專業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面向所有學生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通過創業教育“課堂平臺”培養所有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思維、創新創業計劃能力;引導有創新創業意愿、創業思維活躍、創業計劃能力較強或有創業項目的團隊(學生)進駐“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進行創業實踐、孵化;通過投資融資平臺實現投資企業與創業團隊直接對接融資。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漸進式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如圖2所示。
圖2 “三平臺”運行形成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
(二)實施“四對接”,解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缺乏驅動引領的問題
“四對接”,即政策對接、需求對接、服務對接、競賽對接?!罢邔印奔磳W校政策與各級政府政策對接,在做好上級政策解讀的同時結合了學校實際出臺了相應的學校政策,真正使政策落地落實,從而激發了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活動的熱情。
“需求對接”即創業需求與市場需求、創客需求與投融資企業需求對接。在市場經濟時代,個體的需求和滿足需求的渠道是紛繁復雜的,如何找到利益結合點、獲取效益最大化就需要我們從彼此的需求出發去牽線搭橋。學校通過線上和線下平臺,創客可以預約意向性導師進行咨詢,通過講座活動了解市場需求和投融資企業需求,從而找到需求結合點。
“服務對接”即提供基礎服務與提供提升服務對接;學校除免費為學生提供導師、辦公場地、水電等基礎服務外,積極引進第三方專利保護機構,幫助創業師生在申請專利、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提供幫助,為師生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提供便利。
“競賽對接”即技能競賽與創新創業競賽對接。學校每年承接或參加各級各類技能競賽,產生了很多新技術新發明,將成果進行項目路演、技術入股等形式尋求創業市場。四對接形成驅動引領,如圖3所示。
(三)深化“五融合”,解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的問題
“五融合”,即培養目標融合、課程融合、師資融合、項目融合、實踐平臺融合?!芭囵B目標融合”即創新創業教育培養的能力目標與專業教育培養的能力目標融合;“課程融合”即創業課程體系與專業課程體系融合、創業能力培養的能力要素融入到專業課程教育中,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師資融合”即創新創業指導教師團隊與專業教師團隊融合、校內創新創業指導教師團隊與校外創新創業指導教師團隊融合,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供了人才和技術保障;“項目融合”即將創業項目與技術服務項目/科研項目融合,以技術服務項目/科研項目為載體進行創業訓練或孵化;“實踐平臺融合”即創新實踐基地、眾創空間與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實驗室融合,真正做到以研促新,用實踐、科技催生創業項目,解決創業實踐載體缺乏的問題,同時促進成果轉化。形成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如圖4所示。
3 學校實踐效果
該成果在學校經過4年多的應用,累計培養1.8萬余名有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有214個創業項目入駐學校雙創基地進行孵化(其中孵化企業128家),帶動612人就業,2016屆畢業生創業率達3.27%。2011級學生楊成興2012年休學創業,其創業典型事例受到中央電視臺、人民網、新華網等媒體報道,2014年6月得到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親自批示。2016年學校眾創空間獲“國家級眾創空間”“重慶市高校眾創空間”。
作者簡介
付婕(1990-),女,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