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展和不斷普及,教育界也有意識地將互聯網引入課堂,意指借助互聯網的方便快捷、搜索范圍廣等特點提高教學效率,促使學生更高效的學習。因此,互聯網+教育也成為教育界的新趨勢,本文將從互聯網+教育的發展過程、互聯網背景下的政治課堂的特點以及互聯網背景下政治課堂的發展前景等三方面淺析互聯網背景下的政治課堂。
關鍵詞:互聯網+;政治課堂;高效
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互聯網+的模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運用互聯網作為平臺,將其與傳統產業結合起來。同時,互聯網+教育越來越受到教育界人士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以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各種各樣的形式呈現出來。不過,這些形式的運用是否有利于政治課的開展,是否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生成,在此過程中是否會產生新的弊端還有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互聯網的發展已經逐漸滲透到教育中,逐漸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思維。
1 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歷程
“互聯網+”發展到目前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互聯網+”這個詞剛進入人們的視野中是在2014年4月21日,騰訊CEO馬化騰先生在《人民日報》提出了“互聯網+”,并預測“互聯網+”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將來會出現很多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結合的現象。2015年兩會,馬化騰再次提出應該加快推動“互聯網+”,“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連接起來。例如現在的“互聯網+銀行”形成了支付寶,“互聯網+商店”出現了淘寶。同時,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在《互聯網+研究報告》中提到,鼓勵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創新和發展,以此為契機加快與傳統產業合作,改變傳統產業的運行機制,促使其轉型升級。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提出“互聯網+傳統產業”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要進行深度融合,使互聯網創新與社會各個領域相互滲透與合作,推動社會其他領域發展,鼓勵社會各界人士創新,實現技術創新,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大范圍的社會要素以互聯網為平臺的社會經濟發展新常態。這是目前為止關于“互聯網+”較為權威的解釋。
李克強總理在《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講話中,提出制定“互聯網+”的行動計劃,“互聯網+”開始真正進入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視線中,甚至受到熱捧。12月,習近平主席在浙江烏鎮舉行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向世界宣告:“十三五時期,中國將大力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拓展網絡經濟空間,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隨著“互聯網+”被不斷的提及,說明了國家的重視程度,也說明了其必將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驅動力量。社會各個行業也都在積極的尋求與互聯網的連接,教育也不例外。“互聯網+”給教育行業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和挑戰,教育界人士也在積極探索教育與互聯網的融合模式,如在教學中應該怎樣很好的運用互聯網,利用這個平臺提高教學質量;怎樣通過“互聯網+教育”的模式,擴大受教育群體,使更多的受教育者能夠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提升社會公共服務的能力。這不僅是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視的問題,也是擺在一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現實難題。
對此,教育界人士紛紛響應號召,開發新的教學模式,一線教師積極踐行新理論。現在,全國各地紛紛出現翻轉課堂、慕課的實驗,并還將繼續開發新的教學模式。
2 互聯網+教育的優缺點
2.1 互聯網+教育的優點
1.“互聯網+教育”實現了時空穿越,達到了資源共享
“互聯網+教育”的第一個優點就是打破了時空限制,使人們能夠隨時隨地學習。很多地方通過慕課的形式,將課堂原原本本的呈現在網絡上,使得很多沒有上學機會或者無法到現場聽課的學生能夠通過互聯網獲取知識。同時借助互聯網的力量,也使得一堂課能夠被無數人反復播放。比如說美國哈佛開的公共課,只要上傳到網絡上,全世界各地的學生都可以通過正常渠道搜索到自己想要的視頻,無所謂地點,無所謂時間。不管身處何地,只要有網絡就可以獲得全球頂級學府的課程,據說2004的課程至今還是最受人們歡迎的課程,真正實現了資源共享。
2.“互聯網+教育”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互聯網+教育”的開展,使學生不再完全依附于教師,而是可以課前觀看有關該知識點的內容,可能是新聞、案件,也可能是有關的漫畫,可以從不同渠道獲得相關的東西,開闊了視野,同時也培養了自己的自學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通過觀看其他老師對同一知識點的講解,根據不同的解題思路,不同的講課方式,可以對知識點有不同的看法,從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3.“互聯網+教育”轉變了教師的教學理念,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方式
“互聯網+教育”的開展,使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渠道,教師對知識不再具有絕對權威,教師不再是學生的唯一傳授者。因為,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在某方面,學生可能比老師還要專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應該是教學相長的。這種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也會促使教師改變以往教師主宰課堂的教學理念。
最近幾年“互聯網+教育”的集體表現形式就是慕課、翻轉課堂等。這些形式的出現也使得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變化。學生課前已經把重點、難點知識學習過了,課上教師只要把學生難以理解的解釋清楚就好,改變了以往教師全程講內容的教學方式,而是注重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互聯網+教育”的缺點
1.資源配置難度較大
近年來,國內貧富差距逐年拉大,地區發展很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較為發達,中部及西部發展較為欠缺。因此,如果要開展慕課或者翻轉課堂,則需要每人配備一臺電腦或者手機。這種要求可能對于東部學生來說不算什么,可是對于中西部學生來說難度可能會變大。而且,翻轉課堂的開展可能需要學生在課上查閱資料,因此學校要提供給學生足夠完備的無線系統,以防學生眾多,網速不夠。因此,資源配置問題成為“互聯網+教育”能否推廣至全國的關鍵問題。
2.對教師的教育技術要求增大
“互聯網+教育”的發展,促使教師走下講臺,走進網絡。教師需要錄制視頻,制作慕課,要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身心還未發展成熟的中學生能夠安靜的坐在電腦旁聽課難于上青天。因此,教師需要熟練的掌握電腦技術,能夠制作出精美的視頻或者課件,使學生無暇顧及其他,注意力牢牢的鎖定在課件上。所以,這對教師的教育技術要求極高。
3.對學生的自控能力要求加大
無論是慕課還是翻轉課堂,都需要學生課前觀看視頻,學習重、難點知識。而這些知識并不同于那些輕松愉快的小視頻,對于學生來說還是有相當大難度的。學生是否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安靜的聽完課,還是聽到一半,感覺枯燥晦澀就此放棄。比如,美國某中學開展翻轉課堂,給學生每人提供一臺電腦以備查閱資料,但是很多人深感無聊干脆開始了網上購物。因此,“互聯網+教育”能否順利的開展,學生的自控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
3 “互聯網+政治課堂”的發展前景
上文中已提到了“互聯網+教育”的一系列特點,其中很多都值得我們注意,在授課過程中努力去避免它。尤其對于政治課來說,知識性較弱,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較強,怎樣通過互聯網培養學生的情感、端正學生的態度、樹立學生科學的價值觀,促進學生的知行合一,怎樣通過互聯網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其實踐能力就顯得相當重要。
一說到政治課,學生的反應就是副科。于是對副科的作業也不是很在意,總覺得政治只要背誦即可,平時的作業不寫也可以。其實,政治學科屬性比較特殊,不僅有對掌握知識的要求,還有對升華情感、端正態度、樹立價值觀的要求。通常的政治課基本沒有作業,或者是預習新知識。互聯網背景下的政治課作業可以擺脫傳統的方式,嘗試在網上作答。目前有的學校嘗試開發一套完整的系統,每上完一堂課,課下讓學生登錄賬戶作答。該系統覆蓋課本每章每節,每節內容不僅有對學生基本知識的檢查,還有對學生合作探究的考核,學生可以在已注冊的同學中自由組隊,合作解決問題,而同學們在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會直接收錄在網上,同時還會設計學生社會實踐的活動。比如,讓學生到家附近的福利院志愿服務。該系統采取闖關的形式,只有答對基礎知識,才能順利進入下一道題作答。這樣,既解決了學生不完成作業的問題,同時作業網絡化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潮流,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展,政治作業網絡化越來越引起學界的關注,專家包括一線教師紛紛支持作業網絡化的開展,這樣不僅能在理論上倒逼課程設置的改進,促進學科教學的發展,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以及對政治學科的看法,推動政治學科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至少是不抵觸。不過,也有人提出這樣頻繁的接觸到網絡,會不會使學生沉迷于此無法自拔?其實,只要適當督促學生科學用網即可,中學生尤其是初中生還沒有達到人人一部手機的地步,大部分學生用網還需要借助家里的電腦或者父母的手機。因此,父母對學生運用網絡的時長和頻率都可以進行有效控制,不會任由學生在網絡上過度揮霍時間,造成網絡的亂用和濫用。
政治課堂教學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尤其是引導學習者主動去閱讀、思考,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互聯網 +”背景下,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是深化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高校課堂教學對互聯網資源的應用情況,為當前課堂教學的改革發展提供了一些警示信息。由此教學改革要從多方面入手,不僅要從教學硬件上進行改善,更要注重培養教師的教學觀念,培養他們合理選擇、使用互聯網媒體資源的技能和自身教學水平,從而通過不斷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培養出符合信息化時代要求的新型社會人才。“互聯網 +”時代已經來臨,信息技術革命深刻地改變著教育,必然會使我們的教學變得更加精彩、高效。
參考文獻
[1]李揚.STEM教育視野下的科學課程建構[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
[2]余勝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與跨學科整合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
[3]豆俊杰,王強.“互聯網+教育”:冰火兩重天
[4]中國教師報.信息化為教育變革注入催化劑
[5]余勝泉.基于internet的學習模式[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作者簡介
田晶,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