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燕
摘 要:傳統語文教學活動局限于課堂上教師的傳授,難以體現語文學習型課堂有效教學的本質特征——建構性、互動性、生成性、多元性的統一。在比較發達的城市中,完全可以利用已經普及了的網絡資源,以Webquest(網絡探究)激趣、建構,以Blog(博客)增強互動,用Webquest和Blog結合的模式,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Webquest(網絡探究);Blog(博客);互動;有效教學
基金項目: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of "Twelfth Five Year Plan")《以網絡探究學習形式承載廣州文化傳承主題課例的開發與研究》(課題編號1201543516)
隨著高中新課程的逐步實施和推廣,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缺陷漸漸呈現,相應地,新的語文學習模式也不斷產生,自主型、合作型、探究型等學習模式不僅豐富了傳統的形式,并逐漸呈現出其優點。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網絡逐漸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教學活動的方式也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1 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缺陷
1.1 傳統語文教學模式難以凸顯語文學習型課堂有效教學的本質特征——建構性、互動性、生成性、多元性的統一
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知識建構性不到位,知識不是系統地、主動地建構而成;師生互動不到位,仍以“教——受”的方式為主;知識缺乏動態的生成;教學評價單一;學生智能發展的多元性不到位。
1.2 傳統語文教學模式難以體現信息時代的特征
最能體現信息時代特征的就是網絡。在較發達的城市中,網絡已能普及。根據筆者對所教班級的統計,100%的學生接觸過網絡,91%經常上網,71%承認其主動從網絡上獲取的知識多于主動從紙質書本中獲取的知,88%歡迎結合網絡進行語文教學活動,86%認為利用網絡進行語文教學活動有利于提高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但傳統語文教學模式難以實現對網絡資源的充分利用。
以上是造成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低效性的原因。所以,我們應改變這種單向性的割裂式單一化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網絡環境,構建出讓學生更有效學習,并獲得發展的新型教學模式。
現時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活動模式不少,常見的包括以教師使用為主的演示型模式、師生可自主點擊的的課案型模式、以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為主的自主學習型模式。這些新模式能利用網絡,有自己的優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模式的不足。但它們也有相應的不足,例如師生缺少交流,對課堂中的突發問題往往無能為力;或教學框架限制了學生閱讀面、思維、能力的發展;或因過程中的監控不力而導致指導不力,學生的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等。
在我們思考著如何解決以上問題時,Webquest(網絡探究)的提出,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方向。但什么是Webquest呢?
2 Webquest的簡介
2.1 產生
1995年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教育技術系教授伯尼·道格(Bernie Dodge )和湯姆·馬奇(Tom March)首創Webquest。Webquest 是由Web(網絡)和Quest(調查)兩個詞組合而成,現在基本譯作“網絡探究學習”。
2.2 定義
Webquest是指“基于互聯網的探究性學習”。教師制作Webquest專題網站,精心編制,有計劃地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習者實施和完成任務。學習者經過分析綜合得到的信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探究學習中增長才干,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完成探究性學習的課題。
2.3 組成
2.3.1.簡介。此部分提供背景信息并設定行為動機,讓學生感覺到將進行的課題有趣和有價值,使Webquest在最開始就吸引并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
2.3.2.任務。任務是對一個Webquest結束時,學生們將完成的或達到的目標的描述。
2.3.3.過程。過程就是對學生完成計劃的步驟的描述,即具體告訴學生進行Webquest學習的步驟。
2.3.4.資源。資源就是在完成一個 Webquest任務的過程中要用到的資源清單。老師創建一些到其他互聯網站點的鏈接來共享網絡資源。樣式如web站點、電子刊物、電子公告板,甚至是音頻或視頻會議、錄像帶、書籍、訪談等。所有鏈接由設計者預先設定,使學習者在網絡空間將不再因迷失方向而完全漫無邊際地漂流。
2.3.5.評估。評估就是分項列出標準對學生的工作進行公平、清晰、統一和細致的評估。
2.3.6.結論。結論就是要求學生,包括老師在經過了Webquest的實踐學習和應用后反思自己的工作,同時鼓勵學生對改進課程的不同方法提出建議。
2.4 優勢和不足
2.4.1.優勢:
2.4.1.1.生為主體,師為指導,師生互動,達到建構性、互動性、生成性、多元性的統一,體現《新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的要求,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
《新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提及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Webquest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準備了充足的條件,給學生創造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教師作為組織者、指導者和協調者,避免了監控和指導不力的問題,達到師生互動。
Webquest促進學生更多地進行合作學習。它常以小組的形式出現,倡導學生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協作和分享,共同完成探究任務,使知識動態地生成。
Webquest體現了建構主義理論。學生的探究意識,勤于思考、堅韌精神得到重點培養,以達到培養學生多元智能的目的。學生能快樂地將語文學習的過程變成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
2.4.1.2.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為高水平的學習期望搭建“腳手架”,培養和提高學生高級思維能力。
Webquest的探究過程體現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倡導的“腳手架”教學模式,為學生接受沒有接觸過的資源、把它轉換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超越已具備的能力水平提供支架,以達到高水平的學習期望。
在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要真實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能力和知識去完成一個任務,從而獲得新知識新能力,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新知識,這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資源的收集和篩選及評價能力、思考、論證、表達、評價等高級思維能力會得到運用和提高。
2.4.3.網上現有專門的Webquest網站(如惟存教育、網絡探究園等)提供了操作指南和模板,教師只需要有基本的電腦知識便可操作,難度不大,可操性強。
2.4.2.不足:
筆者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了Webquest的一些問題,如模式化較重等。但最大的問題,是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難以實現及時的指導,以及生生之間(主要指不同小組之間)難以實現互動。
因為Webquest是靜態的網頁,是教師按照既定模板事先設計好的一系列內容。這樣的Webquest只能說是一個指示,它只能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做,卻不能迅速地解決學生在實踐中隨時出現的問題,即使在Webquest上有教師的電子信箱,但在解決問題的時間上還是滯后的,不能實現及時的全程的師生互動,學生也難以及時從其他同學身上得到幫助,實現生生互動。而且由于權限問題,學生不能進入教師平臺,作業不能上傳,只能交紙質作業,音頻、視頻作業更是無法共享,網絡利用率降低。
Webquest在互動性上的不足到底應該如何解決呢?
3 通過Blog(博客)彌補缺陷,形成開放平臺,增加互動性
筆者認為,可以通過Blog彌補Webquest的缺陷,達到全程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形成開放的平臺。
Blog意譯為“網絡日志”,音譯為“博客”。個人博客實際上就是一個隨時更新的個人網站,網站的欄目可以隨意設定,操作簡單,而且在日志中能方便地插入圖片、音樂、視頻等素材。
只要在Webquest網頁上加上各小組的Blog鏈接,Blog就可以成為學生進行網絡探究時方便師生、生生隨時隨意進行互動交流的平臺,完全可以彌補Webquest在互動性上的不足。
3.1 有利于師生、生生的互動
Blog可說是一個幫助學生網絡探究的“輔導員”,教師和其他學生可以隨時進入學生的Blog查看其任務完成情況。學生隨時可以把活動情況和問題發表在相應的模塊,或上傳作業。教師和其他學生也可以隨時把活動評價與活動建議發表在學生的日志后面,在師生、生生互動中提高活動效率。
3.2 形成開放的平臺
Blog的是一個開放的網站,師生、生生之間可以進行交流,共享網絡資料,分享探究心得。更能吸引其他師生參與,也為組織跨班級、年級、學校,甚至地區的網絡主題探究活動提供了基礎。
基于以上理由,筆者認為利用Blog作為Webquest的輔助,將能極好地彌補Webquest的不足,使Webquest變成一個動態的教學活動。
4 以Webquest為主平臺,以Blog為輔的應用個案
這種模式可以應用在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中,例如活動課、閱讀課、作文評改等。筆者以課例《消逝中的廣州印象》為例進行了實踐。
本實踐的任務是根據教師制作的本專題的Webquest網站上的要求,先認真閱讀網頁介紹和要求,明晰要完成的步驟和要求;然后一起選擇訪尋的地點,制定訪尋的路線,制作調查問卷或定下采訪要問到的題目;接著進行實地訪尋和問卷調查或實地采訪,并拍照或者拍視頻;訪尋之后,大家一起來歸納結論,制作結題報告PPT;最后上交結題報告;學生教師按按評估要求評分,得出最后成績。
4.1 實踐過程及學生、教師的同步活動
4.2 效果調查
5 結語
進行了本次實踐后,筆者認為,這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各種能力,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適應新課改的可行策略。對于實踐,筆者有以下的反思:
5.1.雖然學生未必能做出完美的成果,在實踐過程中暴露出的能力弱點也沒可能迅速得到改善,但起碼能使其明白自己的弱點及其程度。若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固然最好,若不能,能增強學生自我發展的意識、使其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那也就是網絡探究實踐的成功所在。
5.2.WebQuest的實現對硬件條件要求較高,有實施困難的,可基于傳統媒體開展探究性學習,如“BookQuest”、 “圖書館Quest”等。教學有效的關鍵在“Quest”,而不一定限在“Web”。
5.3.教師的全程進行監控,適時處理反饋信息,是成功的關鍵。要對需要幫助的個別小組進行輔導,對學生探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必要講解,對具有啟發意義的思路、方法及時提供給全體學生分享。
5.4.重視情感教育及和與學生之間的直接情感交流。學生與教師之間面對面的情感交流和形成默契本身就是一種情感教育。這是網絡無法取代的。因此,進行Webquest的同時,教師應當注意發揮情感交流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知識與技能以及掌握過程與方法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陶冶和教育。
參考文獻
1.網絡探究(WebQuest)模式[DB/OL]. http://www.psfshl.pudong-edu.sh.cn/xmxx/Project_Xgzs_Show.aspx?id=7,2009-6-3/2009-7-4
2.許建華(2009).走進網絡探究學習WebQuest[DB/OL]. http://bbs.ywms.net/thread-4446-1-1.html,2009-6-10/2009-7-4
3.徐理珍(2009).利用博客進行讀寫評改結合式教學的研究[A].孫麗紅,等.教之所由興——廣州市第十二屆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選集[C].廣州,2009-5.19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