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年
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調研與思考
——基于江蘇省常州市企業開展的試點工作
楊永年
對常州市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單位進行深入調研,對試點狀況進行了全面分析,提出目前還存在“主體認識不清、文件理解不透、計劃安排不妥、質量把握不準”等問題,并針對問題從完善方案重點、加強過程建設、加強監督指導等方面提出解決策略。
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常州企業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國發〔2015〕23號)、《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國資委關于加強企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2〕34號)、《人社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人社廳發〔2015〕127號)等文件精神,進一步推進企業職工培訓工作,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2015年9月,江蘇省人社廳與財政廳聯合下發了《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通知》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方案》,常州市成為試點城市之一。2015年10月起,常州市人社局與財政局聯合下發了《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通知》,開始在全市相關企業進行試點。
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經過大力宣傳,常州市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得到了穩步推進。到2016年底,共有7家企業與4所院校開設了8個學徒制班,涉及數控程序員、機修鉗工、裝配鉗工、汽車維修工、化工總控工5個職業(工種),共培養467人,其中中級工337人、高級工130人,具體試點情況見下頁表1。
通過企業走訪和書面調查,自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以來,試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企業參與熱情高。從全市來看,企業對新型學徒制試點熱情較高,部分企業能夠主動申報,一些重點企業對試點的價值與意義認識較為深刻,已逐步形成試點的管理機制與運行機制。
第二,技工院校關注多。技工院校對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特別關注,4所試點合作院校中有3所是技工院校,包括1所民辦技工院校。各技工院校努力推動相關企業開展新型學徒制試點,并積極創造條件參與試點工作。
第三,試點進展速度快。相關文件出臺后,企業相當重視,能夠結合發展實際,迅速開展項目申報工作,大部分企業都按要求明確實施方案與計劃,在各大媒體進行了宣傳與發動,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部分企業在試行過程中與學徒簽訂了勞動合同,并繳納了社會保險。
第四,試點項目人數多。各企業均能結合企業發展實際,圍繞各自的產業特色申報相關項目,8個試點項目涉及5個工種,共計467人。

表1 常州市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統計表
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進一步推進了校企合作模式與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提高了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但在實際試點的過程中,還存在一系列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試點的主體認識不清
在《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目標任務中提出:“在企業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新型學徒制,進一步發揮企業的培訓主體作用。”顯然,試點的主體是企業,而非培訓機構與技工院校。在實際試點的過程中,“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依然存在,企業對新型學徒制的認識有失偏頗,學校“綁架”企業參與,由學校全過程設計試點計劃與方案,越俎代庖。這樣一種非企業自身量身定制的試點必然會在試點成效上大打折扣,試點方式沒有擺脫“以校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試點的文件理解不透
準確理解試點文件是有效試點的關鍵。在實踐中,還存在對文件理解不透,甚至曲解的現象。如對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主體的理解:主體是企業不是學校;對企業新型學徒制特點的理解:“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是其特點,即招工在前、招生在后。企業首先要明確“徒弟”身份問題,“徒弟”只有明確身份,才能得到相應的待遇,否則,“學徒在學習培訓期間,按照勞動合同約定,由企業根據學徒實際工作貢獻支付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學徒基本工資”就成為一句空話。對試點培養方式的理解:“企校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脫產或半脫產培訓”“企業導師帶徒方式,培訓機構培養主要是采取工學一體化教學方式”等內容明確在企業是師傅帶徒方式,在學校是工學一體化教學,實際上間接規定了教學內容和方式。主要是以專業為主的培養試點,部分試點院校卻增設了文化課。
(三)試點的計劃安排不妥
各試點單位均按照《方案》要求出臺了相應的試點實施性計劃,但大部分計劃照抄照搬國家、省、市級指導性方案,且對《方案》中一些條款“自我理解”,避開條款中的關鍵要求,采取不處理、模糊處理甚至錯誤處理的方式制訂實施性計劃。如招工即招生問題,采用校企聯合招生或先招生后招工方式,徒弟參加試點結束后才能確定能否被招工;徒弟待遇問題,徒弟學習期間不享受待遇,甚至還要收學費;師傅津貼問題,師傅不享受津貼,公司也沒有相應的激勵措施。
(四)試點的質量把握不準
試點的質量監控是試點成效的重要保障。質量監控機制缺失,存在“責任不明,職責不清、過程不控、評價不定”的現象。試點質量監控的主體同樣是企業,企業要確定學徒制試點的各部門職責,最好能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協調處理學徒制試點的相關事宜。要簽訂相關契約或協議,明確師傅和徒弟的權利與義務;要了解與選擇相關的培訓機構或學校,向培訓機構或學校提出相應的培訓要求;要結合崗位要求對師傅進行考核與評價;要對培訓過程進行全過程監控,及時反饋與解決試點過程中的問題,特別是師徒提出的一些問題。
(一)完善方案要點,準確理解條文
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的目的是加強企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其內涵是引導企業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開展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模式,進一步發揮企業在技能人才培養方面的主體作用。它的最大特點是“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各主體在試點過程中的定位是“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院校參與”。充分理解《方案》條文內涵,是準確制訂實施計劃的先決條件,也是精準試點的重要保障。
(二)加強過程建設,完善管理機制
試點的過程也是研究的過程,根據試點的要求,適時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保障試點的運行。企業要明確招工的需求,制訂科學的培養方案,包括:企業應該培訓哪些內容,參與的培訓機構或學校要培訓哪些內容;培養方案與計劃不應該由培訓機構或學校提供,而應該由企業根據實際充分醞釀提出;在試點過程中,徒弟應獲得多少工資,師傅應享受多少津貼;對培訓機構或學校教學有何要求,如何考評師徒,對培訓效果如何評價。這些問題都應有一系列詳盡的試點制度,以保障試點的有效運行。
(三)加強督查指導,提高試點效益
全過程管理與監督是保障試點效益的重要環節。全過程的管理與監督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面:一是政府層面,要加強對試點企業的指導與督查,重點判斷試點計劃的執行情況是否與《方案》相違背,是否建立了相應的運行機制。二是企業層面,主要加強內部管理的自查,通過師徒訪談、管理調研、成績考評、后續跟蹤等方式進行質量評估。三是建立師徒反饋機制,通過師徒對試點的反饋,完善試點方案,改善試點條件,最終達到培養更多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是國家為了加強企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采取的穩定就業、化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措施,也是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必將對現代企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但在試點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探討與理解,期待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能夠健康穩定發展。
G717
A
1005-6009(2017)52-0046-03
楊永年,江蘇省武進中等專業學校(江蘇常州,213164)教師,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