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道明
“雙師型”教師如何實至名歸
滕道明
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教師專業發展
“雙師型”教師是“既能文也能武”的教師,是集研究、策劃、設計、指揮、實戰、反思等多種素質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從某種意義上說,“雙師型”既是技術技能標準,也是師德榮譽標準。當前限制“雙師型”教師能力水平的關鍵因子是非教師系列職稱或職業資格。把“雙師型”教師的非教師系列的職業資格定位為三級(高級工)顯然與“雙師型”教師的內涵不相稱,因為中職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基本達到“高級工”水平,五年制高職的學生獲取二級(技師)職業資格證書的也已大有人在。如果把“雙師型”教師的非教師系列的職稱定位在工程師層次,或把相應職業資格定位在二級(技師)層次,形成“講師+工程師(或技師)”的組合,那么“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即使把“雙師型”教師的認證門檻提升到“講師+工程師(或技師)”水平,也不會一勞永逸。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最密切的教育類型,客觀上要求“雙師型”教師認證機制應該是動態的、發展的。怎樣改變教師以不變應萬變的惰性心態?怎樣增強教師主動建構的自覺性和緊迫感?可以借鑒教師資格考試和定期注冊的改革措施,實行“雙師型”教師考試制和任期制,鼓勵教師通過考試獲取多個證書實現“一專多能”,緩解專任專業教師數量不足的矛盾。通過一系列機制體制改革給教師適當地施加壓力,推動教師不斷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和技能操作能力,使“雙師型”教師始終活躍在技術推廣和使用的前沿。
企業對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的觸覺是最敏感的,因為創新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三個對接”的前提和關鍵是教師要深入企業,了解企業需求,熟悉企業的生產流程和工藝標準。只有這樣才能及時把生產中的新元素補充到課程標準和校本教材中,保持教學和生產同步。當前阻礙教師到企業頂崗鍛煉的因素有很多,就校企雙方來講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學校:一是與企業的合作一味謀求企業的支持而很少為企業考慮,導致校企合作的表面化和功利化;二是由于專業教師編制緊缺,數量不足,專業教師課務多,沒有時間和精力到企業實踐。對此,學校應該轉變觀念,調整姿態,在主動服務企業中謀求企業的理解和支持。學校應建立健全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鍛煉制度,以保證教師到企業實踐的制度化、經常化、規范化和長期化。學校還可以通過設立“校中廠”和“廠中校”的方式,為教師角色轉換和崗位輪換創造條件,或通過鼓勵教師自主創業來豐富教師的實踐經歷,提高其專業實踐水平。
對職業學校專業教師的培訓,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提高教師的內驅力,變“要我培”為“我要培”。“要我培”的動力是外加的,教師的目標是完成任務,學習的態度當然是消極的。“我要培”的動力是內生的,教師的目標是主動建構,學習的態度自然是積極的。動力、目標和態度的差異使培訓效果出現天壤之別。筆者認為,現階段首先要在職稱評定、評獎評優和名特優教師評選等事關教師切身利益的工作中設置培訓門檻,引導教師主動參與培訓,激發廣大教師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其次是培訓內容、培訓方式、考核辦法的制定要參考、吸納企業行業的意見,保證培訓的時效性和先進性。再次,對培訓學員的考核評價要請企業行業的專家和一線工程師參與,培訓結業證要加蓋行業企業的公章,以提高培訓證書的含金量。最后,要本著“三多三少”的原則優化培訓方案,即實踐多一點、理論少一點,去企業多一點、去院校少一點,研討多一點、講座少一點。
當前職業教育專業師資的選任主要根據候選者的學歷、資歷和能力等情況進行綜合考查后確定,這種選任實際上是運用了學歷和能力的“篩選功能”和“遷移理論”,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但這種方式經常會產生誤判,有的甚至偏差很大,按照這些條件選拔出來的人其實并不一定適合崗位需求。若運用勝任力理論進行專業師資的選任,則能夠保證選任標準和崗位要求一致。衡量職業教育專業師資是否具有勝任力,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是否為“雙師型”教師。當然這里所說的“雙師型”教師至少應該具有非教師系列中級及以上職稱或具有二級(技師)及以上職業資格。
(作者單位:江蘇省銅山中等專業學校)
G715
B
1005-6009(2017)52-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