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年
摘 要:教育是整合的,不能把各個學科看做是孤立的,科學教育給孩子們提供了整合各學科的機會,語言是兒童比較早掌握的工具。在科學教育中具體研究科學教育整合教育方法可以從讀寫開始,探求科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交叉教育。
關鍵詞:小學教育;科學;讀寫;整合
目前,我國小學科學教育過程中談得最多的話題是探究式教學,如何發展孩子們的創新能力、討論課堂教學的主客體問題以及合作教學等,也有一些以科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整合為話題的研究,但是多數集中在信息技術與科學教育的整合上,少部分研究人員提到了科學與其他更多學科的整合,但都不是很具體地闡述某門學科與科學教育的整合教育,本文將以“科學與讀寫”討論一下語文學科與小學科學學科的整合教育。
我們都知道沒有一門學科是能孤立存在的,科學也不例外。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我們常常想到的是如何讓孩子們做科學,而且在新課改的倡導下大家普遍認為做科學比學科學更為重要、更為合理,但是很遺憾,許多人是通過閱讀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當然這不是說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就是靠閱讀,而是告訴我們語言是科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一、科學與閱讀
我在科學教學中發現,科學實驗、科學探究、科學實踐活動能使孩子們產生閱讀意圖,因為他們想進一步了解科學領域的知識,他們想要通過閱讀獲得背景知識、解釋性知識或者延伸性知識,了解已經發現的東西證實、檢驗自己的結論。對于以往對科學不大感興趣的學生,通過閱讀也能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那么,也就是說閱讀是可以和科學形成互補的。
有一次,一位學生在語文課上學習了《兩小兒辯日》就來問我:“老師,到底哪個小孩說得對呀?一天當中什么時候太陽離我們近?”于是,我帶著學生查閱了相關資料,并且專門為學生整理了一個視頻資料,讓學生通過閱讀和視頻對太陽有了了解,然后建立模型,通過模型讓學生加深了對閱讀資料的理解,其實“早晨的太陽看起來大一些,中午的太陽小一些是因為,早晨太陽剛從地平線上升起來時,有山峰、樹木等地面物體作對比,太陽就顯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陽高懸在空曠的天空,相形之下就顯得小一些。這是我們選取的參照物不同造成的視覺差異。實際用儀器測太陽的視直徑,若不考慮地平線上大氣折射的影響,早晚都是一樣的”。兒童的求知欲很強,他們往往會通過文學作品的閱讀激發探究心理,那么在科學教育中,我們不妨利用一些具有科學探究性故事的閱讀帶動孩子學科學、做科學。比如,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課文《金色的草地》,這篇文章就可以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孩子們去野外考察一下是不是真的像課文中描述的“中午的草地是金色的,是因為蒲公英的花瓣是金色的,中午它張開了,所以草地也成金色的了。傍晚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攏的,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變成綠色的”。三年級科學恰恰也學習觀察植物,那么正好可以利用科學課學習觀察植物的方法,通過實際觀察驗證閱讀中獲得的科學信息。
我們在科學教育過程中也經常讓孩子們查閱資料,有的孩子非常喜歡科學探究、科學實驗,但是對閱讀的興趣不大,那么我們可以通過科學教育帶動孩子主動閱讀。讓學生通過閱讀看看還有什么新的發現。例如,小學科學教材中有這么一個探究活動“認識巖石”,孩子們通過探究了解了頁巖、花崗巖、大理巖等常見巖石的關鍵特征,理解了不同種類的巖石在結構和構造上的不同特征。
二、科學與寫作
在科學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與語言表達相聯系,語言表達是兒童掌握較早的技能,盡管有些兒童掌握得不好。在科學教育過程中,有觀察活動、探究活動、實驗活動等,都需要方案設計、過程描述、結論的敘述等需要語言表達的環節,這不僅能幫助孩子們建立清晰的科學探究過程,還能幫助孩子樹立足夠的信心,對語言表達的提高提供新的途徑。例如,在三年級的科學教學中安排了觀察一棵樹的活動,孩子們通過觀察過程記錄了一棵樹的特征,那么我就與語文教師商量,學生的一次作文就是《我的觀察》,讓孩子們將觀察的一棵樹的結果以寫作的方式記錄下來,很多孩子寫得很好,因為他們親身經歷了觀察活動,所以作文有了可寫的內容,從科學觀察中學到的觀察方法讓他們會描述觀察的事物了,還幫助孩子們學會了寫作這類文章的方法。又如,在科學實踐活動中,探究小組活動開始要制訂計劃、活動結束要書寫報告,這都需要寫作,寫作可以幫助孩子們有條理地開展活動,寫作可以幫助孩子們整理活動過程、闡述發現、交流成果。很多科研成果除了將成果轉化成實際效應外,還以議論文的方式做成果的說明、成果的研究方法甚至過程的闡述,便于成果的交流。可見,寫作與科學之間的關系也是非常密切的。
科學教育與寫作教育的結合,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寫作興趣,還幫助孩子做科學研究,由此還可以衍生一些活動:科幻故事大賽、我的科學探究、科普表演創作等。
總之,教育是整合的,不能把各個學科看做是孤立的,科學教育給孩子們提供了把各學科整合的機會,我們要利用科學教育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劉瑞,昌成明.論小學科學教育中的創新教育[J].基礎教育研究,2016(6).
編輯 李琴芳